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热门帖子
丹景山位于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镇(古九陇),距成都西北50公里,海拔1147米,境内山川
四川省 2023-03-18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我不知道身边有多少人去过色达 也不知道身边还有多少人没去过 总之,这个充满魔幻奇
重庆市 2023-03-12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徽州建筑,多少美丽?多少遗憾?

[复制链接]
星球研究所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21 13:48:39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2011年7月下旬一场特殊的拍卖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的拍品并不是常见的古董珍玩
而是7套徽州建筑

这其中有明代状元的府邸

有世家大族的私塾房、祠堂

还有拥有450余年历史的大戏台

以其约560平米的面积

在拍卖会上

号称当时最大的戏台

(河南某地迁建的徽州戏台,成为另类的室内“摆设”,图片源自@VCG)



它们此刻还是原地待价的商品但在不久之后
便会随着拍卖的结果而散落天涯
这种拍卖、出售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北京、上海、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等······每一处都有几栋、几十栋到几百栋不等的徽宅异地重建
(南京老门东,这里大量运用徽州建筑元素,其中的骏惠书屋是从江西婺源迁建而来的徽宅,长身玉立的宝塔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复建的现代塔,摄影师@李毅恒)



w3.jpg

还有一些徽宅远渡重洋如安徽黄村的荫余堂被美国学者搬去了波士顿
而它们原本应该

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

山山水水之间
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婺源江岭,摄影师@沉默的剑心)



w4.jpg

从故土到天涯

徽州建筑
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又将魂归何处?追根溯源便要从千年前开始讲起

01

一方净土

西晋末年

经历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的中原

沦为战火弥漫的地狱

《晋纪》、《晋书》记录了当时的惨状

“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为了躲避战乱纷争

中原地区同宗同族的人们

一起抱团取暖

共同向南方迁移

他们急需一方净土

安身立命

(永嘉之乱后汉人南迁示意图,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w5.jpg

这时一片山清水秀之地

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这里有黄山、大会山、天目山

白际山、五龙山等

群山环绕、与世隔绝

(黄山的千山万仞,重重“关卡”,摄影师@杨帆)



w6.jpg

新安江、乐安河等众多河流

奔泻其间、哺育生灵

氤氲的水汽在山间缭绕

宛如仙境

(新安江的柔波,摄影师@清溪)



w7.jpg

有山的屏障、水的滋养

于是

这里便成为

庇护先祖们的一方净土

被后世称之为

徽州

(徽州地形及水系,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w8.jpg

而后

唐代末年的黄巢之乱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

等几次大战

中原的强宗大族

纷纷来此求生避难

不过迁居之路

并非一帆风顺

徽州山水秀丽的另一面

是山地遍布、平原稀少

人们在北方居住的四合院

在这里没有充裕的平地承载

施展不开

(四合院,制图@王申雯&张靖/星球研究所)



w9.jpg

而当地土著建造的干栏式建筑

即底层架空、二层居住的“楼居”

虽然适应南方的自然环境

但是全家老少的生活起居

都要挤在同一个房间内

多有不便

(干栏式建筑,其分布广泛,湘西吊脚楼、香港大澳棚屋都属于干栏式建筑,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w10.jpg

面对种种难题

移民们何以安家?

02

一家一户

在人们安居乐业的渴望面前没有什么难题不能被攻克既然两种建筑形式都不能满足居住的需求那便进行一场南北建筑大融合
首先是建筑内部结构的融合干栏式的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构架构件较小、节省木料
四合院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其内部的使用空间较为宽敞
(穿斗式与抬梁式对比示意,檩条直接放置在柱子上,再用穿枋和斗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为穿斗式;柱上放梁,梁上架檩,柱子将梁层层抬起,是为抬梁式,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w11.jpg

人们吸取两方的优势在厅堂等重要空间以抬梁式构架为支撑在两侧山墙、卧室等次要空间替换为穿斗式构架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混合式构架就此诞生
(混合式构架示意图,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w12.jpg

其次
是附着于结构之上的建筑形式的融合
移民们参照当地干栏式建筑的“楼居”形式将原本平铺在地面上的四合院建筑抬升为2-3层一般来说一层中间布置厅堂
(宏村承志堂,徽州的厅堂一般题有堂名,挂有代表家训的对联,正中供桌上的铜镜用来正衣冠,钟用来计时,瓶往往用来放主人的帽子,有帽子表示主人在家,最重要的是寓意终生平静,摄影师@阿呆)



w13.jpg

两侧布置长辈或屋主的卧室二层布置晚辈或女眷的卧室如此一来既能适应地狭人稠的山地环境又能将家庭成员的空间分开
(婺源篁岭民居中的二楼卧室,被用作婚房,徽州民居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明代的民居二楼为厅堂,称“楼上厅”,更多的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特色,清代的主要厅堂则由二楼转移到一楼,摄影师@郑哲文)



w14.jpg

顶层的楼板处还可以挑出木条形成晒场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
(篁岭民居的晒场,摄影师@李文博)



w15.jpg

而卧室、厅堂等空间又因袭四合院的布局在建筑之中围合出一方院落
干栏式建筑的“楼居”形式让其在视觉比例上显得幽深窄小
人们形象地称之为

天井

(雨天中的天井,摄影师@方托马斯)



w16.jpg

这种新型的院落又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天井内侧的二层修有一圈座椅上面雕花缀朵、镂空纤巧是为飞来椅
在楼上生活的女眷常常在此休憩凭栏座位的弧形栏杆靠背因而被称之为美人靠
(美人靠,图片来自@汇图网)



w17.jpg

在雨天雨水顺着四周倾斜的屋顶汇入天井是为“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不知从前是否有佳人倚着美人靠静默听雨
(静默听雨,摄影师@雷彬,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w18.jpg

第三
是建筑外貌的融合干栏式建筑普遍2-3层的外墙高度迫使单层的四合院大门从原本独立的建筑体沦为高墙上附着的“贴片”是为门楼
(门楼,摄影师@傅琨,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w19.jpg

四合院中的垂花门、八字影壁等不同建筑样式的门通通以砖雕的形式成为外墙的一部分甚至于整块牌楼都能“贴”在外墙上
(牌楼门,摄影师@熊可)



w20.jpg

正所谓“千金门楼四两屋”门楼作为屋主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是为房屋的重点装饰之处门楼上的砖雕也往往细致繁复、争奇斗艳
一幅雕刻完善的门匾从近景到远景一般有7-8个层次之多堪称巧夺天工
(门楼上的一块砖雕,可以点击放大查看细节,图片源自@汇图网)



w21.jpg

门楼两旁的石鼓、石狮等石雕也是精雕细琢室内的木雕装饰更是一绝
比如两头雕刻流云飞卷弯弯如月的月梁
(月梁,摄影师@小虎牙)



w22.jpg

徽州民居中特有的元宝梁
(元宝梁,摄影师@李文博)



w23.jpg

还有斗栱、窗扇甚至是脚边的门板房屋内部从上到下所有木质的部分均可雕饰令人叹为观止
(卢村木雕楼,摄影师@闻郊)



w24.jpg

木雕与之前讲到的砖雕、石雕并称为“三雕”
人们雕刻的题材动物如龙、凤、麒麟龟、鹿、喜鹊、蝙蝠植物如梅、兰、杏花竹、菊、松柏、海棠场景如耕种、砍柴放牧、狩猎、宴饮文字如福、禄、寿、宝······这一切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
(请左右滑动查看图片详情,宏村承志堂的木雕《百子闹元宵》,摄影师@李文博)



w25.jpg

w26.jpg

w27.jpg

w28.jpg

w29.jpg

w30.jpg

当初避祸而来人们不仅在此安家落户还将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从结构到面貌
这种由内而外的建筑融合让移民们成功地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居所
(歙县石潭,摄影师@江棋)



w31.jpg

03

一村一族

不过

当移民不断增加

民居连成村落

众多的人口与稀缺的土地资源

让房屋与房屋之间的关系

变得更为窘迫

有的街巷甚至只留“一线天”木质的建筑如若着火难免殃及一片
(“一线天”古巷,摄影师@李文博)



w32.jpg

于是人们将外墙抬升高过建筑的屋顶用以阻隔火势蔓延是为封火墙
其墙体沿着人字形的屋檐层层跌落、上覆瓦檐形象类似马头因而也被称为马头墙
(马头墙,摄影师@赵永清)



w33.jpg

根据一幢民居中轴线上的建筑的数目和层高每家每户的马头墙还会呈现出不尽相同的节奏和韵律
(千变万化的马头墙,注:房屋中轴线上的一个建筑空间即为一进,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w34.jpg

在马头墙的加持下

家家户户沿着

高低错落的地形连成村庄

营造出了一种整体的和谐

而维系这一切的便是宗族礼法

(请横屏观看,黟县卢村的清晨,摄影师@朱金华)



w35.jpg

由于移民们举族迁居

以亲缘为凝聚力

用于宗族活动的祠堂

便成为村落建设的重中之重

家家户户都以祠堂为核心排布

(请多次点击查看详情,祠堂影响下的宏村布局,村落的核心是总祠,最早的住宅在其两侧建造,形成居住片区,之后族群壮大产生分支,建造分祠,房屋又以分祠为核心排布,所以,村落的结构与宗族派系相吻合,摄影师@方建飞,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w36.jpg

在用地紧张的村落中

祠堂前极为“奢侈”地

拥有广场空地

并且门面雕饰精美

用于全村的庆典集会

如绩溪的胡氏宗祠

其造型为五重屋顶对称排布

每一重都飞檐翘角

如同鸟翼

人称五凤楼

(五凤楼,摄影师@堂少)



w37.jpg

村落中众多的祠堂也有所分别

合族公认的祠堂为总祠

宗族繁衍便会分生出支祠

此外每家每户还会设置家祠

无数的祠堂维系着

一个庞大的宗族社会

在宗族礼法的约束下

每栋房屋的朝向、外貌都基本一致

即便富甲一方也不例外

如此才造就了

整个村庄的井然有序

(徽州村落的整体和谐,摄影师@李文博)



w38.jpg

这些世家大族不仅极为团结

还重视家族教育、文风传承

形成了“儒风独茂”的文化底蕴

明代以50户人家为一社

在全徽州境内广开社学

共计462所

这还不包括数以百计的私塾、书院

正所谓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上文出自赵师秀的《徽州》,摄影师@清溪)



w39.jpg

饱读诗书的人们

常常在村落中的

亭台楼榭、池馆廊桥

相互切磋、兴办文会

这些建筑

也深受文人情趣的影响

如婺源的彩虹桥之名

取自李白的诗句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请横屏观看,彩虹桥,文人喜欢聚会、赋诗的场所,图片源自@VCG)



w40.jpg

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

加之程朱理学的传播

徽州涌现出一批理学人才

逐渐形成了新安理学

这一思想流派

在理学中视淡泊为真

徽州的建筑也涤荡五彩

让黑与白

这两种无色之色

演绎出徽州独特的水墨美学

(粉墙黛瓦,摄影师@K教授)



w41.jpg

学而优则仕

在科举史上

明代进士452位

居全国第13位

清代进士684人

居全国第4位

“父子进士”“兄弟翰林”

在这里俯拾皆是

一座座旌表功德

宣明教化的牌坊

因此拔地而起

(上文数据源自《徽州古村落》,下图为棠樾牌坊群,其中一座为乾隆题写的“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牌坊,摄影师@王昆远)



w42.jpg

其中的许国石坊

是为纪念官拜一品的许国

而建设的牌坊

堪称徽州牌坊之翘楚

其四面围合

上面所题写的“大学士”等字样

出自明代书画大家

董其昌的手笔

(许国石坊,摄影师@吴宗宝)



w43.jpg

在众多有识之士的苦心经营下

徽州古村落进入了鼎盛时期

如西递

拥有13座牌坊、34座祠堂

99条街巷、600幢民居

号称“三千烟灶九千丁”

(西递,摄影师@杨帆)



w44.jpg

如呈坎

被朱熹赞誉为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这座名臣辈出的古村落

专门建造一座宝纶阁

用以珍藏历代皇帝赐予的诏书

(宝纶阁,斗栱像花瓣一样,摄影师@丁俊豪)



w45.jpg

祠堂、牌坊、书院、民居

等村落组成要素一一出现

而当整个村落置身于

广阔的自然之中

徽州建筑才拥有了根与魂

04

一山一水一徽州

徽州多山

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

被大山阻挡化作降雨

水流在山间的洼地汇聚

形成山水相伴的格局

人们依附自然也善用自然

村落的基址一般选在

枕山环水之处

(枕山环水,摄影师@赵高翔)



w46.jpg

枕山

可以阻挡冬日的寒流

让富含水汽的南风

在此停留降雨

调节村庄的小气候

环水

活水流经村落

既保证生活饮用所需

也便于养殖水禽、鱼虾

以及灌溉农田

(村庄与油菜花田,摄影师@小蜗牛)



w47.jpg

而山与水也是入诗入画的景物

人们在流水出入村庄之处

涵养树木、修建亭榭

形成古代罕见的公共园林

即水口园林

相比于私家园林的假山细流

徽州的水口园林

便是欣赏真山真水

(黟县,从村落后山向外遥望,便是重重大山和湖水,摄影师@李琼)



w48.jpg

如唐模

远处的黄山余脉隐约可见

自东向西而来的檀干溪

将唐模村一分为二

而流水进入村庄的水口处

点缀有亭、坊、馆、榭

以及上百年的古树

是为檀干园

在这里

自然不知从何处停止

建筑不知从何处开始

自然与建筑完美交融

正所谓

“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上文出自晚清诗人许承尧所撰写的楹联,唐模的水口园林,摄影师@堂少)



w49.jpg

待到河流从水口进入村落

唐模主要的街道伴水而生

是为水街

人们还在临水的一侧

修建座椅、美人靠

建筑本身与水中倒影

一实一虚、相映成趣

(唐模水街上的风雨长廊,摄影师@堂少)



w50.jpg

若河流没有流经村落

人们便修建引水渠

即水圳

以引水入村

如宏村

人们开凿贯穿村落的水圳

当地特有的石材黟县青

用以铺饰其表面

在水流的浸润下

历时愈久愈显韵味

(宏村的水圳和老街,摄影师@堂少)



w51.jpg

水圳的入水口、出水口等

关键之处还修有堨[è]坝

以及南湖、月沼等人工湖

丰水期的堨坝拦截入村之水

避免洪涝

枯水期则拦截出村之水

并以人工湖蓄水

避免断流

(请横屏观看,月沼,摄影师@小虎牙)



w52.jpg

从入水口到出水处

天然存在约4米的高差

河水流经全村只需约35分钟

可保证流水不腐

在通有自来水的今天

水圳依然是村民日常用水的首选

不仅如此

日常用水中的米渣、菜叶

还随水圳流入南湖、喂鱼肥藕

富含营养的鱼粪、荷叶

流入耕地、壮苗丰田

(请横屏观看,村中的水圳最终汇入南湖,流入农田,摄影师@方托马斯)



w53.jpg

以人养鱼、以鱼养田、以田养人

这种良性循环系统

推动村庄不断壮大

诚如宏村宗谱上所写

“烟火千家,栋宇鱗次,森然一大都会矣”

水圳沿途的人家

还以此改善居住的小环境

引水入宅

形成“水院”或“水园”

(宏村水院分布与水系的关系,摄影师@方建飞,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w54.jpg

或一方鱼池或几竿修竹即使在有限的院落内也能展现出无限的生机
(宏村水院内部,摄影师@李文博)



w55.jpg

九曲十弯的水圳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的走向

而街巷影响着房屋的布局与形态

水在村中、村在山中

山形水势造就了

每个村庄独一无二的肌理

每个建筑独一无二的面貌

(请横屏观看,摄影师@李毅恒)



w56.jpg

一个个村庄

就像遗落在

山水之间的明珠

与自然共存、与天地同在

5000多座村落

共同构成了一府六县的

古徽州

(部分古村落在徽州的分布示意图,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w57.jpg

然而清朝末年的动荡让一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近现代的城镇化又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在家乡留守的老人,摄影师@刘科)



w58.jpg

人去楼空无人打理的老宅
任由时光摧残、湮灭原先五千多座古村落现在保存较为完好的只有近百个
(婺源荷田无人打理的徽州建筑,摄影师@卢志峰)



w59.jpg

而后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建筑受到了各界的追捧
(漫山遍野的拍照者,摄影师@勾留堂沙鸥)



w60.jpg

政府开始尝试将部分古村落

开发为旅游区
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徽州古城,摄影师@堂少)



w61.jpg

与此同时徽州建筑也被竞相收购倒买倒卖之风愈演愈烈在原住村民们眼中自家一文不值的“破窗扇”、“破木梁”能够换取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比种地、打工来钱更多更快何乐而不为
大量的徽州建筑被拆卖得七零八落、残缺不全还有很多完整售卖的徽宅或因观赏、或因收藏而散布世界各地本文开篇的拍卖只是徽州建筑命运的一个缩影
(河南某地迁建的徽州建筑内部,摄影师@焦潇翔)



w62.jpg

甚至在2013年安徽明令禁止徽州建筑迁往省外之后仍有地方政府公开拍卖当地的徽州宗祠构件并在公众关注后被叫停
(请横屏观看,南京溧水周园中异地重建的徽州祠堂,摄影师@丁俊豪)



w63.jpg

居民流失、高额利诱

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这一条条、一件件

都是徽州建筑流离失所的幕后推手

那些悄然而逝的徽州建筑

那些流落他乡的徽州建筑

究竟魂归何处?

当我们在徽山徽水间遇见粉墙黛瓦当成百上千幢徽州建筑映入眼帘我们才会愕然记起它从来都应该属于这片山河属于这里故人的乡愁
(廊桥中行人的背影,摄影师@杨帆)



w64.jpg

创作团队

撰稿:李张子薇

图片:谢禹涵

地图:巩向杰

设计:王申雯

审校:撸书猫

封面摄影师:清溪

【参考文献】[1] 朱永春. 徽州建筑[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2] 段进等.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 单德启. 安徽民居[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4] 李传玺. 徽州古村落[M].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历史考古、工程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视频编辑、图片编辑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w6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