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热门帖子
丹景山位于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镇(古九陇),距成都西北50公里,海拔1147米,境内山川
四川省 2023-03-18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我不知道身边有多少人去过色达 也不知道身边还有多少人没去过 总之,这个充满魔幻奇
重庆市 2023-03-12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漂流北极:测量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复制链接]
户外探险outdoor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3-18 22:28:20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30年前,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利用“前进号”帆船跨越北冰洋,证实了北冰洋中央区并没有大陆和开阔的海洋,有的只是荒芜并且几乎完全被海冰覆盖的冰封海洋。

2019—2020年,在全球北极海洋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一艘德国的“极星号”科考船在北冰洋实施了一整年的漂流观测,即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冰站计划。

《漂流北极》以摄影图集配科普短文的形式,回顾了这次具有开拓性的科考行动。科学家用仪器记录海洋生态的变化,记者们用照片和故事和笔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它改变了全球气候研究现状,亦是国际科研合作的范本。

w3.jpg

史上规模最大的极地探险项目

本书记录了“MOSAiC”考察的历程,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北极考察。此次考察共有大约500 名考察队员参与,他们分阶段出发,跟随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脚步,去了解北极中部的气候系统。他们在极地研究方面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过去,没有一艘船在冬季像“MOSAiC”考察中的“极星号”那样冒险向北深入北极中部。冬季的冰层太厚了。

w4.jpg

即使是最好的科考破冰船,仅依靠船本身的动力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出于这一原因,“MOSAiC”考察队于夏末将自己锁定在北极西伯利亚一侧的浮冰中,随冰逐流,最终几乎穿过北极,到达大西洋的海冰边缘——这一过程完全受风和海流等自然力的支配。

在风暴肆虐的极地之夜,强大的冰压将浮冰堆积成数米高的冰堆,当冰面上的世界在极夜的绝对黑暗中缩小成一个由探照灯发出的小气泡时,考察队将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特殊经历。经历持续数月的漫长冬夜之后,第一缕阳光出现在地平线上,起初犹豫不决,随后势如破竹,最终第一次日出完整地出现了。

w5.jpg

夏季的温暖化开了海冰,海冰上的融池呈现幽幽的蓝色,太阳永久地围绕地平线旋转——这些确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北极熊多次拜访研究站,这种美丽而令人敬畏的动物敏捷地游荡在它们的冰雪栖息地里,相比之下,人类显得十分渺小。


来自亲历者的记录与见证

w7.jpg

摄影作者:埃丝特·霍瓦思,匈牙利纪实摄影师,2020年“荷赛奖”(世界新闻摄影奖)环境类第一名得主(获奖作品:《北极熊和她的幼崽》)。

w8.jpg

文字作者:塞巴斯蒂安·格罗特,德国记者,在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的通信部工作,他在“极星号”上报道这次探险。

w9.jpg

文字作者:凯瑟琳娜·韦斯–图伊德,德国记者,她随支援船“费奥多罗夫院士号”工作,负责协调通讯及媒体事务。

w10.jpg

作序:雷瑞波,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极地海冰物理学研究和海冰观测技术装备研发工作,是此次北极科考行动的中方协调人。

w11.jpg

译者:曾千慧,  海洋生物学博士,日常以“喵鱼酱”之名在社交平台上科普海洋生物。她曾于2018、2019年随海达路德公司的游轮前往南北极,担任极地向导,负责船上的翻译与海洋生物鉴定讲解等工作,译有《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态图鉴》《鲸之骨》和《大堡礁》等书。


来自世界新闻摄影大奖独家镜头的记录

埃丝特·霍瓦思在“极星号”用150幅高清照片记录下了近四个月的北极天空奇观、探险队员的工作、好奇的60头北极熊来访等,这是人类首次获得高清晰度的北极点图像。伴随这些照片的,是MOSAiC研究人员的6篇科普文字评论。

w13.jpg

船上也有正常的生活,人们每天要做一些常规事务,比如每天烤面包卷,剪头发,不停地脱下和穿上考察装备,以便在寒冷和恶劣的风雪天气外出。埃丝特·霍瓦思捕捉到了这一切,并用她吸引人的照片一一记录下来。

北欧探险家性格粗犷,却总有织不完的毛衣;巴西人尽管来到了浮冰之上,依然相信足球是最重要的;芬兰的研究人员不可一日不蒸桑拿.....

w14.jpg

常出镜的韦丽娜·莫霍普特凭借在此次科考行动中事无巨细的后勤工作,当选《自然》杂志2020年十大科学人物之一。


漂流北极的起点
在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暨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AWI)的牵头和全球北极海洋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MOSAiC”计划致力于获得全球观测稀少海区的观测数据,更新对北冰洋的认知,对其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为什么这次考察能够达成一项前所未有的后勤成就——部署了总共五艘破冰船、直升机和飞机为主科考船“极星号”提供补给,并实现了这百年一遇的考察计划?为什么数百名考察队员要在北极中部的冰面上,在这最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操作他们的仪器?

w16.jpg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变暖速度比北极快。北极气候变暖的速率至少是地球其他区域的两倍——在冬季,这一情况更为明显。那里已经是与20 世纪90 年代初完全不同的世界。

20 世纪90 年代的冬季,斯瓦尔巴群岛上的科考站里只有冰和雪。那里只有冰冻而坚实的景观,只有闪闪发光的白色雪晶和深蓝色冰块。科考站位于一处峡湾的岸边,但冬季的它完全被冰雪所覆盖,几乎看不见。

如今此处的景观已截然不同。冬季,水以液态的形式溅到脚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峡湾很少结冰,海浪乘着风欢快地拍打着这曾经是坚冰的地方。过去你常滑雪前往的目的地,现在乘船就能到达。

w17.jpg

北极的气候系统是目前人类最不了解的地球区域气候系统。在相同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北极变暖结果相差三倍。在悲观的排放情景下,预测结果认为气温将升高5—15℃。它严重影响了北美洲、欧洲和北亚的天气。

寒冷的北极和温暖的中纬度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异驱动着北半球主要的风力系统。由于北极变暖正在加剧,风力系统正在发生变化,对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天气和气候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科考站的数据显示,这里的冬季气温每10 年升高约3℃(5.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则升高超过6℃(10.8 ℉)。这里的气候变化再明显不过了。这里不需要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或复杂的统计数据来证明气候变化的存在:你只需要睁开你的眼睛。但是如果想要理解这一变化并预测未来,人类需要对北极中部数十个高度复杂的气候过程进行精确的观测。

w18.jpg


科学与正消失的“旧北极”赛跑
行动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以便根据确凿的证据准确地制定即将出台的气候保护政治决策。人们需要被告知当前科学正在讨论的不同的气候保护措施分别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依据有理有据的知识做出决定。

漂流的一年中,北冰洋中央区冬季全水深的观测数量翻了一番,在浮冰上布放的浮标数量比过去10年总和还多,在北冰洋中央区域实施了人类首次冰下沉积物捕获器的持续采样观测。

w20.jpg

MOSAiC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北极科考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中方派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10所科研单位和高校的18名中国科学家参与5个航段,首次布放自主研制的北极“海—冰—气”无人观测系统,获得了宝贵的数据,也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在北冰洋冬季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空白。

w21.jpg

一切故事都被呈现在蓝黑交错的图像与文字之中。翻开这本魅力之书,一起参加这个时代规模最大的北极探险。

点击下图购买

w22.jpg

w23.jpg



欢迎关注户外探险OUTDOOR视频号

(进入视频,点击帐号头像,加关注)

w24.jpg

w2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