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标题: 在大森林里的小夏天找到我的小确幸 [打印本页]

作者: 笑飞雪广州    时间: 2019-5-14 12:38
标题: 在大森林里的小夏天找到我的小确幸
说说这次旅行
去年到初春到东北一游,意犹未尽。想不到这次去哪儿攻略与黑龙江旅游发展委员会合作打造的“聪明旅行家*大森林里的小夏天”选择了我,还安排了我平时最喜欢的自驾游任务。不得不说是一大惊喜。
  说起黑龙江的旅游旺季,那一定是冬天。看冰雕、滑雪等项目自然是最热门的。寒冷的天气也阻挡不了人们的热情如火。
  但说到夏季旅行去黑龙江,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在我开始做行程规划前,甚至怀疑有什么可玩的。当我在夏季来到黑龙江,就被这里完全颠覆了。原来黑龙江除了是玩雪胜地,更是避暑胜地。
  夏季的松辽平原满眼翠绿,轻风抚面。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连片森林,以及全国最大的湿地群。平原上的密林和湖泊为人们提供了消暑解闷的好去处。这里因为独特的历史原因,成为中国最具欧陆风情的地方。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浩瀚林海,让它成为生态旅游的首选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又让它拥有,中国其它省份难以寻觅的异国风情。在这里,我找到自己的小确幸。
  花上一周的时间,去看黑龙江的风土人情;花上一段的时间,去研究这片土地的历史;也许会花上一辈子时间,去感受这里的变迁。
  在心与历史的碰撞中,在眼与现实的交流中,在时光的不经意的流转中,去品味,去解读,去感悟。
  一路拍下无数喜欢的照片,即使一再精减,依然有太多舍不得舍弃的镜头,于是一篇融合了风景、人文、历史的超长篇游记诞生了。
美图精选
黑龙江
读图时代,当然首先刷一波美图预告了。
读图时代,当然首先刷一波美图预告了。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15)
(, 下载次数: 12)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19)
(, 下载次数: 6)
(, 下载次数: 12)
(, 下载次数: 16)
(, 下载次数: 14)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21)
(, 下载次数: 11)
(, 下载次数: 8)
(, 下载次数: 11)
(, 下载次数: 15)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14)
(, 下载次数: 12)






D1 冰雪大世界——万达娱雪乐园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室内冰雪主题乐园
广州飞哈尔滨算得上是漫长的飞行,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飞行,到达哈尔滨时已经是半夜。在酒店睡了一宵,起来后在酒店旁边的砂锅店随便吃了点东西,便去了我们行程的第一个计划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室内冰雪主题乐园。

由于冰雪大世界在修地铁,我们找这个室内冰雪主题乐园可真是费尽周章。导航的位置是错误的,问了好几个路人,每次指的方向都和前一个完全相反。如果不是正好有附近的建筑工人带我们,差点第一站就把腿给走断了。冰雪大世界室内主题乐园是个巨大的帐篷。我们买了门票,穿上门票配套的棉衣经过两道保温门,进入了室内。

进入室内,瞬间变换了天地。骤降的温度,琳琅满目的冰雕,使人忘记了季节。门口的第一个冰雕就是索菲亚大教堂。这次到哈尔滨,索菲亚正在围蔽翻新,只好看这个冰雕版的一解思念了。

我好奇地摸摸冰雕上的冰砖,果然是美丽冻人。保证不是假的,冻得我连忙搓手。

别看外面还是大太阳,我们今天穿着短袖,换了棉衣进来室内冰雪乐园之后,待了几分钟就被冻得不得不四处走动,好暖暖身子。

乐园中央是个巨大的冰雪城堡,城堡前的圆形游乐区,随着底下的灯光变幻着色彩。

城堡本身可以攀登,除了是个位置极好的观景台,还是个长长的冰雪滑梯。从上面滑下来感觉爽极了。

城堡的楼梯有些湿滑,我小心翼翼地来到城堡顶上的烽火台,从高处看着底下玩得不亦乐乎的人们。

城堡对面这座冰雕是参照哈尔滨火车站的造型雕刻的。哈尔滨是一座因铁路而生的城市,其代表的意义非常重大。后面我会专门介绍到哈尔滨的与中东铁路的故事。

穿过火车站冰雕,是冰上自行车的区域,我试玩了一下,感觉比正常的自行车更难控制一些,难怪人们都玩得小心翼翼。

除了有火车站冰雕,这里还真有小火车,铁轨沿着主题乐园的铺设。穿过各种造型的冰雕,就像火车过山洞一样。

里面实在是太冷了,不得不找个可发电的自行车拼命踩,这辆自行车会底下的灯光会随着你双脚的蹬动产生的电能而发光。没想过夏天还有冰雪乐园,在这个巨大的冰箱里,酷暑离得远远的。
哈尔滨万达宝马娱雪乐园
离开冰雪大世界之后,我们继续冰雪之旅,来到第二站哈尔滨万达娱雪乐园。

早已耳闻哈尔滨万达娱雪乐园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室内滑雪场,拥有高级、中级、初级共6条滑雪道,落差超过80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滑雪。

租了装备进入室内滑雪场,里面的空间让我惊讶极了。娱雪乐园采用人工降雪,雪场内全年维持在-1到-3摄氏度,可实现一年四季全天候降雪,不必依赖自然条件。

穿戴好一身装备,出发前不忘先留影。

同行的小伙伴说:我有丰富的滑雪经验,我先去滑,你在下面负责给我拍照吧。

然后,他来了一个很酷的急停转向。我担保这绝不是摔跤,我都拍下来了。哈哈!

不过就算不会滑雪也不用担心,这里有专业的教练可以带你,不远处这位美女教练就同时给两位娃娃指导滑雪。

初级滑雪场是平缓的雪道。

而中高级就需要搭缆车上到顶上了。

除了滑雪声,旁边还有供儿童游乐的儿童冰雪乐园。有可爱的雪人和冰雪滑梯。

还有冰雪碰碰车这类电动游乐项目。好玩的的确不少。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
玩完冰雪项目,傍晚回到中央大街附近,这里是哈尔滨最有历史的街区之一,可以说每一栋建筑都饱含厚重的故事。不管你是细读它们的历史,还是仅仅好奇地欣赏它们充满异域风情的外观。这里都值得你流连。

上次到哈尔滨,没来到这座犹太新会堂,所以这次决定先到这里看看。这座犹太会堂位于经纬街162号,就在中央大街附近。是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的一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较于中央大街的人头涌涌,这里相对清静很多。不过可惜的是,我来得比较晚,已经闭馆了。

这座外观崭新的建筑其实始建于1918年。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的。在一个巨大的方形鼓座之上挺立的硕大无比的圆形穹顶,已经在哈尔滨的天际线上挺立了近一个世纪,穹顶之上的大卫六角圣星,则是犹太民族灵魂的永恒象征。硕大无比的穹顶和大卫六角圣星,是犹太建筑特别是教堂建筑的重要标志。主入口处为四根粗壮有力的柱式擎起的尖券门廊,进深较大,有很强的光影变化。一层是带有窗眉的尖券高窗和矩形立窗,二层是尖券窄窗。整个建筑造型简洁别致,装饰精美。建筑色彩红白相间,格外分明。

新会堂曾是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活动场所,这就是为什么既有老会堂还建设新会堂的政治背景。屋顶上硕大的穹顶和六角圣星,昭示着哈尔滨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和多位部长都曾来此瞻仰,他们的不少前辈当年都曾在此参加过锡安主义活动。

回到中央大街上,这座蓝色的折衷主义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原来它曾经是哈尔滨特别市公署,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为[urlshi]哈尔滨市公安局,现为锦江之星。北侧紧挨着的两栋三层老建筑已经被扩建到里面,装饰统一风格。

中央大街107号原为法籍犹太人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1915年转卖给秋林公司,成为秋林洋行道里分行。在1919年道里秋林搬入此处营业,以经营国际高档品种为主,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几个时尚购物场所之一。历经百年沧桑之后,这j里的一楼现在是雅戈尔服饰专卖店,二楼是一家手机卖场,二楼的椭圆窗后还藏着一家咖啡厅和一家餐厅,而三楼现在则完全处于空置状态。

中央大街上人来人往,不时有人在建筑前驻足拍照。毕竟岁月流转也不曾带走这座折衷主义建筑的美丽。建筑的各层门窗、墙垛上下对位严谨,自下而上,窗子由矩形变为窄高窗,强调装饰的秩序感。建筑立面上带有新艺术特色装饰的石子贴面、矩型图案和水平线角、同心圆装饰…装饰图案凸出墙面的尺寸较小,给人明显的平面化感觉。主入口上曾有半斗笠状的铁艺小雨棚做强调突出,遗憾的是这个精致的雨棚在商家的改造中被拆掉了,很多年都没有再恢复,更早消失的还有那扇传说中的古老转门。

和别处的步行街一样,一定有些反映当地特色的铜像雕塑。中央大街这处和音乐相关的雕塑也是吸引了不少游人。

这座位于中央大街130号,[urlshi]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设计颇为独特。建筑主体后退成凹进式院落,以腰线划分上下层,底层开落地窗,屋檐上为古典式栏杆,屋顶冠以法式方座穹顶,外墙装饰简洁、线条流畅。

头顶上的建筑年份标明建于1922年,这里原为中国大街商场,后称万国洋行。建筑为二层砖混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透过中部的楼梯,可以上到二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二楼是有名的屋顶餐厅。

对面的拉比诺维奇大楼曾是远东银行,建于1919年,三层砖混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L型,底层采用落地窗,二至三层设有爱奥尼半圆壁柱,窗扇高大,设置均匀,上下窗间设有花饰,顶部设出挑深远的檐口,转角处上部设有圆形穹顶。墙面小巧的弧形阳台,精致有趣。解放后曾为滨城百货商场,现为361°运动服饰等店铺所在地。

Р•А•别尔克维奇大楼(犹太人大楼),位于中央大街与西五道街交汇处东北角,是[urlshi]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四层砖木结构,建于1907年,原为二层,1915和1920年又先后扩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以腰线分割,底层开大玻璃窗,墙体仿块石砌筑。二、三层以壁柱强调竖向划分,屋顶采用阁楼式窗结合女儿墙组成孟莎式阁楼层。金属栏杆的阳台精巧柔和,成为建筑的点睛之处。在“Р•А•别尔克维奇大楼”的靠南侧的地下室,还有一座哈尔滨著名的西餐厅“塔道斯西餐厅”。以独特的高加索风味烤肉而驰名。1938年哈尔滨《霞光报》(俄文)报道说:“塔道斯烤肉西餐馆也在远东地区居民中家喻户晓”。那时,哈尔滨有些地位、有些头脸的人士都以能在塔道斯宴请宾客为荣。但现在除了2005年恢复原来的名字,这家西餐厅其实和原本的老板并没有什么关系。

中央大街与西五道街交汇处东南角。这座仿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前身是“戈洛布斯”(地球仪)犹太电影院,1919年1月20日落成开业,1935年捷克人古鲁金在此开设巴甲皮鞋店。

砖混结构的二层建筑,墙体采用仿石块砌筑,有明显的凹槽分割,形成水平线条,强调建筑基座的稳定感。建筑的檐口下设流畅复杂的花饰纹样,转角处设主入口,其上设铁艺栏杆阳台,造型个性鲜明,做工精湛。顶部花饰突出,建筑轮廓起伏,变化清晰。

紧挨着犹太电影院旁边的是犹太医院,现在是[urlshi]哈尔滨市眼科医院。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都是犹太富商自动捐助的。 这座建筑在犹太风格的建筑中比较独特:在方方正正的矩形立面当中,包含了不少用红色加以强调的圆额和尖券门窗以及弧状造型,这种”外方内圆”的构图手法,不仅丰富了建筑立面,而且令人过目不忘。

这栋薄荷色的建筑是孔士洋行旧址,洋行为德商经营,总店在德国汉堡。在哈尔滨的总部设在道里炮队街(现通江街)。经营各种润滑油、土建材料、农矿业机器及材料、汽车、柴油机、拖拉机、发电装置、电动机、制粉、制糖、印刷机具以及洋酒、烟草、化妆品等。此建筑现为李先生、KAMA服饰等商家所在地。

这座精美的仿巴洛克式建筑是中央大街上最早的建筑物之一。它的前身是松浦洋行。设计师是著名的АА米亚科夫斯基,1909年落成开业。俄国侨民会也曾占有此建筑,解放后为书店,现在是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顶层有半层阁楼层,覆以红色铁皮的孟莎屋顶开有老虎窗,与同样红色调的房融为一体。半球形的文艺复兴式穹顶,端部却以类似俄罗斯式“洋葱头”顶作为结束,成为复合式穹顶。作为一种重要的构图要素,穹顶成为中央大街建筑必不可少的谐调构件。

建筑二层以简洁的圆额矩形窗为主要特征,窗上刻划精致的线脚;转角处主入口上方饰以大理石人像柱,一男一女(它们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两个擎天神,男的叫亚特拉斯,女的叫加里亚切德。),姿态优美,这一典型的巴洛克象征手法为建筑增添了浪漫的气息。松浦洋行被2004年建筑部与中国工程科学院评为中国历史最有代表性的100座建筑之一。

马迭尔宾馆(原名马迭尔旅馆,俄文合名为модерн,意为摩登的、时髦的、时兴的、现代的,音译“马迭尔”,设计师为C•A•文萨恩,始建于1906年,1913年竣工,砖混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起初由俄籍犹太人约瑟•开斯普经营。

很多有关哈尔滨的影视作品里都有它的影子,比如《夜幕下的哈尔滨》《悬崖》等。所以很多游客都会慕名而至。传统的梦莎屋顶,出挑着窄沿大拱弧的半圆状老虎窗,三三两两地相互绵连!竟有七八分雍容之姿!四面女儿墙上满布着上百面大大小小的窗子,有椭圆形的也有半圆拱券形的。好似粼粼微波,泛漾着涟漪舒徐。

马迭尔宾馆的至高处,镶嵌着一枚璀璨的棕绿色穹顶!远远地望去,恍惚是一名身着束腰晚礼服的少女,舞动着婀娜的腰肢与华贵的裙摆。这群摆,是淋撒了马达加斯加绿宝石碎片的。绮丽旖旎,揉碎了百载璀璨!这枚穹顶,又像是抹茶色的水晶风铃草,律动着生命的曲线!穹顶下方衔着一颗夜明珠似的圆窗。独特的造型,格外醒目,将流连于马迭尔的万千目光凝聚于此,恍若一泓清泉!接着向两侧喷涌出两道舒朗的柔媚波浪!这柔波是贯穿了两面女儿墙的一条律动的建筑脊线,这脊线是马迭尔在水平维度上的建筑节奏。

之前来哈尔滨都没试过这里比较有名的俄罗斯餐,正好晚上约了另一位旅行家Allenl,一起到马迭尔宾馆对面,号称中国四大西餐厅之一的华梅西餐厅。不过出品和环境都让人有点小失望。

吃完饭,Allenl觉得是时候去买根同样很有名的马迭尔冰棍,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根普通的冰棍,和小时候吃的两毛钱一根的没有分别。

这时,马迭尔的门前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原来马迭尔阳台音乐正在演奏。音乐是舞动的建筑,哈尔滨的马迭尔,将音乐与建筑的合璧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哈尔滨的仲夏夜,马迭尔会奉上一整个夏季的阳台音乐!马迭尔的百年阳台变身音乐舞台,中央大街就是露天观众席,信步的游人随时都可以在步行街上驻足,仰目欣赏,以至与阳台音乐一同载歌载舞!每当马迭尔的阳台音乐响起,中央大街上的人潮必定会在此汇流,汇流而成奔腾的泉涌。这新艺术运动的阳台,论体量,不及今天任何一座剧院的舞台宏阔!然而这个音乐阳台,却成为今天这座音乐之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哈尔滨最具魅力的一道音乐文化景观、一个冰城最具吸引力的音乐舞台!

由于哈尔滨正在举行哈尔滨音乐之夏音乐会,和音乐相关的元素随处可见,中央大街的街头就有音乐演奏,主要是演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俄罗斯名曲。

沿着中央大街走到防洪胜利纪念塔旁,这里搭了个大舞台。哈尔滨的夏天果然是充满音乐的氛围。哈尔滨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音乐名城,和犹太人也是分不开的。著名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也曾坐落在这里,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也使哈尔滨成长为一个音乐之城。
D2 哈尔滨—亚布力—横道河子—牡丹江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第二天一早,便去租车公司提了台大众BORA,开始我们的自驾之旅。离开哈尔滨上高速,中午前便到达了亚布力,众所周知亚布力冬季是滑雪胜地。夏季的亚布力却是另一番模样。

告别了城市,来到了广阔的乡间,这里一改昨天的景象,满眼翠绿,阳光正好,微风不噪。

路两旁盛开的金光菊,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金黄。

经过这个钢结构的标志,就到了亚布边度假区了。
亚布力南站

之前就听朋友说过,亚布力南站外观像座美丽的城堡,叫我到了亚布力必须去看看。

尖尖的屋顶表明它是一座哥特式建筑。这是座不大的火车站,建于2007年,当时是为了迎接哈尔滨24届大冬会而建。

据说每逢冬季这里的都挤满了人,连站的位置都没有,现在夏季却门可罗雀,真是鲜明的对比。

从另一个角度再看看这座美丽的城堡式火车站吧。

每天只有一趟班车从这里往返哈尔滨,全程约近三小时。如果你只打算在亚布力周边游玩,坐火车过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站内果然空无一人。哥特式的穹顶营造了很好的整体空间。这个空旷的感觉很像一间教堂。

尖拱的窗户和精美的罗马柱都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的错觉。

火车站旁边配套的建筑并不大,周边的商铺也没有开。后来我们都只好到亚布力森林温泉酒店去吃午饭。
  
亚布力水上乐园

通往水上乐园的一条长长的玻璃走廊,让我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这条看似神秘时光隧道般的走廊其实有点破。有些玻璃都是缺的,或者破碎的。我们却在这足足摆拍了半小时。

半小时内,几乎没有别的游人经过。足够我们在这里忘情地玩耍。

只是中午时分的光线实在是太硬了。并没有拍出特别震撼的画面,

水上乐园的入口处,有个巨大的喷泉。还没走近,已经感觉到丝丝凉意。

炎夏最好的避暑方式最好不过就是玩水了。这个北方最大的海啸造浪池,可以让你感受到在东北冲浪的乐趣。

海啸池对面就是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趣味性极强、深受小朋友喜爱的超级大水寨、直径20米的巨兽碗滑梯、140米长的螺旋组合滑梯。

除了刺激的游乐项目,其实还有些人只想静静地泡在水里,偶尔慢慢的畅泳一下,这个方形的游泳池就可以满足到他们的需求。
亚布力森林小火车

夏天来到亚布力,没有冰雪项目。但坐这里的老式小火车穿越密林,到森林深处的动物园去看动物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黑色是老式火车头只拖着两节车厢,一节是绿皮车厢,一节是开放式的观光车。

阳光穿过密林从头上撒到眼前,营造出美丽的光影。

小火车摇摇晃晃地缓慢行进着,让人的思绪渐渐飘离,不在乎眼前的风景,而只想静静地发呆。

这绿皮车厢相当有年代感,坐在上面,仿佛代入了一些老电影的情节。

淡季从小火车的人并不多,可以让我们慢慢地在车厢内拍照。

经过狭窄的一段路后,小火车渐渐减速停了下来。原来是动物园要到了。


动物园并没有什么珍禽异兽,只有一些珍珠鸡、黑熊、野猪、马、狍子等。

树林里的光影却非常棒,拍了些自己蛮喜欢的照片。

狍子呆萌呆萌的眼神,能瞬间把人融化。


绥满公路

离开亚布力,沿着绥满公路到牡丹江去。今天上午已经开了一程高速,路上看到的风景都没法拍。所以下午特地走国道,我一向觉得走走停停拍拍才是自驾游最大的乐趣。

沿途的田园风光让人感觉特别舒服,不像走高速公路的单调乏味的景观。

路旁盛开的小菊花便是一景。

看到这位骑车经过的老大爷,决定让他做这张照片的主角。


路边的三轮农机车,湖蓝色的外观正好成为摆拍的好道具。

黑龙江夏天的阳光是那么热情,却不燥热。

路两旁的小屋颇有俄罗斯风情

在逆光下显得如此美丽。
横道河子俄罗斯风情小镇风景区
旅途中,有些收获是你计划之外的邂逅,因为你不曾准备,这意外的惊喜更具魅力,更加弥足珍贵。与横道河子的邂逅,就是这样一次“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偶遇。

当时我开着车在绥满公路上飞弛,心里只想天黑前到达牡丹江入住酒店,早点吃饭。这时路边一个巨大的机车库进入我的视野。我好奇地停车下来拍照。当我驻足观赏时,猛然发觉这是个巨大的建筑群,整整一个小镇就在眼前。

这里是个机务段,偶尔还会有各种工程列车经过。

我连忙打开地图,看看身在何处。原来这就是中东铁路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横道河子站。事先并没有计划要到此的,突然来个美丽的邂逅,真是让我惊喜不已。

这个始建于1897年的古镇,历史比哈尔滨还要悠久。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霜,依然保留着俄式风情原有的自然古朴。尤其是这栋中东铁路机车库建筑,像一台拉开的手风琴,在这幽静的山间里,弹奏着如诉如泣的弦律。

当时中东铁路要穿过张广才岭,为了给翻山机车提供维护与给养,横道河子作为一个大型后勤基地应运而生。大批俄国工程技术人员来到横道河子,中东铁路在这里建造了大批风格独特的俄式建筑给他们提供办公与居住场所。

随之俄国人相应地建起教堂,这座教堂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木质教堂。当时这里也形成了商贾云集的繁华,曾经拥有“花园城镇”的美誉。1918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人乌曼斯基曾来到横道河子,宣传十月革命。1926年,七里地村正式成立了牡丹江一带最早的中***支部。1945年8月13日,苏红军第26军军长斯克沃佐夫中将在小镇的“圣母进堂教堂”主持了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从这天起,小镇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成为东北大地上最早的解放区之一。

没有了战争,教堂的钟声也远去了,可这些俄式古屋却仍然显示着小镇异域风情的存在。现在横道河子小镇的人依然喜欢喝啤酒、果酒和烈性白酒,喜欢吃火腿肠、面包和果酱,这里的女人冬天也习惯于穿裙子,人们的生活仍旧带有俄罗斯民族的习俗。俄罗斯老街位于横道河镇中心,老街虽然不长,却保存着完好的俄罗斯建筑200多栋。

东正教堂、机车库、木格楞、俄式民宅,俄式办公楼,小镇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建筑,完全是俄罗斯乡间别墅的布局,最为珍贵的是,横道河子的老建筑保护得非常好,几乎没被破坏。

历史的车轮从这里经过,留下深深的轨迹。但眼下,它依然是个大山脚下宁静的小镇。

我迫不及待来到小镇的地标——横道河子站,当它出现在我眼前。我立刻被它古朴的外观吸引了。看起来像游乐场的城堡,但却它是个真真切切在运营中的火车站。

人类文化是相互渗透也是相互传播的,战争是令人憎恶的,但另一方面它也不可抑制地把文化影响带了进来。中东铁路是“舶来品”,但它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的影响也扩大了到了中国北方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要想了解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历史溯源,中东铁路的历史是一条必不可缺少的脉搏。而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完好历史遗迹的横道河子,是很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火车站对面的小饭馆。

这是火车站的配套库房。

日落后的小镇沉浸在一片蓝调之中,这种光线,感觉怎么拍都会有很舒服的画面。

有东北的朋友告诉我,以前他们老家也很多这种俄罗斯式的小房子,但现在几乎都被拆除了。横道河子能完整地保留整个建筑群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小镇的后面是一处铁轨,借着黄昏时一点微弱的光,我们足足在此拍了近半个小时。

对于一个从小在铁路边长大的孩子。铁轨对于我来说,它象征着通往远方的路,去往未知的方向,但却又有迹可寻。

每次看着无尽头的铁轨,都会联想起自己走过的路,经过的往事。

人生也像行驶在轨道上的列车,看似只有一条路向前开,到了跟前,却发现原来是通往另一条轨道。

总之向前走就对了,这是铁轨给我的人生感悟。
D3 镜泊湖
G201鹤大线

在牡丹江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去镜泊湖。我们商量一下,决定还是走国道。这样才能一路拍风景。

路边的七彩田园


一路是油画般的田园风光

通往镜泊湖的国道不算太开阔,但风景不错。对于常年在外开车的人,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东北相对平缓的地势,并没有什么盘山路。反倒是我们想找个制高点拍一下田园风光,一直没有太满意机位。

这是我们此行的座驾,对于平时经常开德系汽车的我,是很适应。虽然没有太多花哨的功能,但驾驶感受还算不错。

沿途几乎都是大片的稻田。

我平时自驾游更喜欢选择小路,而不是高速。不停变化的风景让人的视觉变得轻松,不易疲劳。加上这次同行的小伙伴不会开车。对于需要全程驾驶的我,更希望选择这种可以随时停下来拍照的路。最美的风景常常是在路上,而不是景区的观景台。

路过一大片让我们惊艳的花海,决定下来拍几张照

这是一片由百日菊和向日葵组成的花海。

在阳光下是如此娇艳。

路边的花海,总让人有点清新的感觉。

在东北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连绵无尽的庄稼地是最常见不过了。

相对平缓的土地,又十分适合机械化耕作。

国道穿越这样的田园,路两边的田园风光让人陶醉不已。此时真的只想住在那片小房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惬意的田园生活。


阳光依然猛烈,但远方的天空变得深沉。同行的小伙伴还在这个角度拍到了远方的闪电,想必是东边下雨西边晴的景象。

一路运气还不错,除了偶然撒下一点小雨点,天空依然是蓝天白云。

经过这个路牌,我们知道镜泊湖已经近在眼前了。
镜泊湖风景区

当我踏上了镜泊湖这片岩地的那一刻,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差深深的震撼了,欣赏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风景,更是对大自然深深的敬畏。据科学考究,镜泊湖西北部的火山群自100万年前不断喷发,形成了一条长达百余里的玄武岩台地,距今4800年前左右的最后一次火山爆发的熔岩在今镜泊湖电站大坝附近和沿石头甸子河断裂谷又有玄武岩溢出,熔岩流与来自西北部火山群喷发物和熔岩汇集。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一道玄武岩堰塞堤,堵塞了牡丹江河道及其支流,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还形成了小北湖、钻心湖、鸳鸯池等一系列大小湖泊。

大自然是神奇的,就像全球其它火山口周边一样,火山喷发带来的养料,是最适合植物生长的。这片肥沃的土地就此形成。如果不是河道上裸露的黑色岩石,火山喷发的痕迹早已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

火山喷发带来的地壳变动,还在这里形成了美丽的瀑布。这便是中国纬度最高的瀑布——镜泊湖吊水楼瀑布。

也许相对西南地区的瀑布,这个瀑布不见得有多么气势磅礴,也不见得多么形态优美。但这里有个跳瀑布的人,马上使它告别了平淡。

在来之前就在央视就看过他的专题片。他叫狄焕然,是瀑布跳崖第一人。从1983年第一次来到这里之后,他就被吊水楼瀑布深深的震撼了。他想要去征服这条瀑布,很多人劝他说这是在“找死”,可是他说大自然赋予了我力量,我要征服它。这一跳就是34年。

湍急的瀑布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发出巨大的声响,犹如雷鸣般惊心动魄。简单的热身之后,大叔潇洒地纵身一跃入潭中。就在那一瞬间,没有助力,也没有外在的保护措施,仅仅拼接他的一己之力,纵身一跃,扎进潭水。整个过程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却让所有的观众都目瞪口呆,在水花溅起的三秒内,整个现场像是被施了魔咒,鸦雀无声。

虽然没有像专业跳水运动员做花哨的空中翻转等动作,但已经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人们。人们还没缓过神来,他已经缓缓的浮出水面,徒手沿着崖壁沿流而上。这时,所有的观众似乎才回过神来,雷鸣般的掌声和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伴随在轰鸣的流水声在山谷中回荡。

大叔早已经习惯了观众不可思议的表情,他轻松地向人们挥挥手,然后向人群走来。

回到观景台的人群中,有几位观众向他购买了镜泊湖的画册,他欣然地为观众签了名。

我走近看看这个湍急的瀑布,瀑布两岸是黝黑的火山岩石。

回首望向瀑布下的深潭,只见一片墨绿,深不见底。

离开吊水楼瀑布,我徒步进入密林中。哪怕外面阳光再猛烈,在树林中依然清凉惬意。在大森林里的过着自己的小夏天,不失为一种小确幸。


沿着少奇路,游历密林中的奇径碑园。

遮天蔽日的茂密大树下,真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碑园的大小石碑足以一百多块。大都是关于镜泊湖的诗词歌赋种精选出来的诗词名句。

沿着幽静的小径往深处走,路上竟然没有遇到什么游客。

如果要我提什么意见的话,那就是观光道实在是需要适当增加供游人休憩凉亭和椅凳。我足足在里面走了四五公里,竟然没有发现一张椅子,而且也没有清晰的指路牌。如果不是看着手机的导航地图。我真的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穿过密林后终于到达湖边,看着如镜的湖面倒映着头上的蓝天,瞬间明白了镜泊湖这个名字的来由。

无论怎么移步换位,平静的湖泊总是如镜子般把头上的蓝天白云如实地反映出来。

来到镜泊湖的码头,这里有各式的游船可以乘坐,我看了一下票价也比较平易近人。不过背着满身摄影装备在森林中徒步几公里都没有休息过,难免有点疲倦,于是放弃了乘船,而是坐景区的景交车回酒店休息去了。
D4 镜泊湖——兴凯湖
镜泊湖
哪怕是在夏天,镜泊湖的清晨还是有点凉意,我驾车沿着湖区的旅游公路一真行驶,浏览沿路风光。

东北,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望无际的沃土良田。而在候鸟的眼中,中国东北却是湖泽成群、草水茫茫的绝佳驿站。我们来的季节错过了候鸟大迁徙高峰,所以并没见着特别多的鸟群。但在春季,鹤、鹳、天鹅、雁鸭等候鸟纷纷从中国南方、朝鲜半岛、日本甚至遥远的澳大利亚飞向安静凉爽的地球北端求偶育雏。漫漫长路中,它们不约而同地从富饶的东北湿地经过。有的吃饱睡足继续北上,有的则干脆把家安在这里,等到秋天到来,再开始它们南飞的旅程。

镜泊湖的北岸是大片的熔岩台地,地势平坦,偶尔会有些低矮的灌木和浅滩点缀其中,看起来就像连绵的大草原。

草丛中一堆零裸露的黝黑玄武岩还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是火山喷发留下的印迹,大大小小,记载了远古的讯息。

漫步在熔岩台地,独特的地貌,空旷的四周,你会觉得彷如穿越了千年,置身于某个世纪的远古时代。

一直认为,东北不是茂密的森林,就是无尽的田野。没有想过,在镜泊湖也可以感受这样的草原风光。

其实,火山一向被称为大自然的,它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为科考和旅游都提供了众多宝贵资源。

由于火山摧毁了一切生机,后来的生物只好重新上演进化史。镜泊湖区域的生态系统就是在原先光裸的岩石上进行原生演替的极好例证,这里从地衣到高等植物,森林生态系统 惊人的完整。有的由于土壤层薄,大树树根或向岩缝里扎,或往四周蔓延,形成独特的裸根现象。


这片火山托起的大地,春有山花烂漫,夏有一片绿海,秋有姹紫嫣红红,冬是茫茫雪原。


早晨的山上还有一层横流雾。



兴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

离开镜泊湖,一路高速,直达此行的另一个湖——兴凯湖。兴凯湖曾经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1861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凭借这个不平等条约,沙俄割去了兴凯湖大部分面积,苍茫兴凯湖从此一分为二,北部属我国黑龙江省密山市,南部则位于今天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境内。

如今西自当壁镇东迄龙王庙一条70公里长的国界线横贯东西,兴凯湖自松阿察河口至白凌河口的主航道中心线以南3/4的湖面归属于沙皇俄国,中国只剩下了北部湖口段,仅占1/4。但范事都有两面性。以前由于两国关系紧张,边境地区人类活动很少,而这恰恰为水鸟及其它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裕的自由空间。这个现象,在全世界很多边境线都存在。

兴凯湖又分为大小兴凯湖。两湖被一条90公里的天然沙坝隔开。大兴凯湖是6500百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大兴凯湖形成后一次涨潮淹没了旁边低地形成的月琴形的小兴凯湖。湖周沼泽遍布,松阿察河是从兴凯湖中流出,最终汇入乌苏里江。

经过这座造型优美的湿地桥,便进入了兴凯湖湿地的区域。这片湿地总面积22万公倾,与俄罗斯境内的湿地相连,构成世界最大的三块湿地之一。

夏末的芦苇荡旁边,鸿雁、野鸭等水鸟带着雏鸟在水面上悠然觅食——这是兴凯湖上极为常见的温情画面。

这片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睡莲、芡实、小叶章、菱角等百余种水生植物。燕鸥、白骨顶、凤头辟鸟?、苍鹭、鸳鸯等近300种水鸟,是候鸟的驿站和天堂、天然的物种基因库、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和世界候鸟栖息地。之前我就有位醉心拍鸟的摄友在这边拍到许多珍贵的鸟类。

这里是候鸟南北迁徙的咽喉地带,我国东南沿海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之间迁徙的鸟类都必经这里,每到春秋两季都有成千上万的鸟类在此停歇、觅食。现在夏季只见到一群群野鸭在湿地里生活。它们不慌不忙,完全不在意我这个游客好奇的镜头。因为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兴凯湖在岸边形成的美景。由于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和洪水携带的泥沙的沉积,致使湖岸滩淤积变为沼泽湿地。这片广阔的湿地由草甸、沼泽、湖泊和森林组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生态平衡系统。孕育了数量众多的生命,几乎容纳了三江平原的所有重要物种。

保护区的核心区是貉和麝鼠的野生种源地。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白枕鹤、大天鹅、马鹿、麝、黑熊、水獭、雪兔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虽然我们见不到它们,但我相信它们正安详地生活在这一望无际的湿地里。

这里不但是丰富的物种基因库,还是孕育出人类文明。六千多年前,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在兴凯湖畔繁衍生息,创造了渔猎文明,因此,密山被誉为满族人的发祥地。1972年,考古专家便在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发掘出新开流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之一。

小兴凯湖这边,有游船码头,各式画舫、游艇等着游人上船游览。

看着这些外形古色古香的画舫,真以为是泛舟在江南的太湖、洪泽湖之上。

画舫内部也是也是很舒适的。包船一游应该很爽。

这艘是小兴凯湖最大的游艇。

趁四下无人,跑上船上拍张喜提游艇的装逼照。


顺便拿出小骆驼留影一张。
大兴凯湖

用无人机可以看到一条见不到尽头的湖岗把湿地分为两片,左边就是小兴凯湖,以湿地生态地形为主,湖内波澜不兴,而右边的大兴凯湖就像广阔的大海。随着季风,层层波浪拍岸,接踵而来。金沙滩与湖岗相伴,呈弧形展布,犹如九天仙女抛落的一条金色彩带。漂浮在蓝色湖水与绿色湖岗之间。看着湖岸的沙滩,让人误以为位于南方的海岸线上。

兴凯湖沙滩丁起当壁镇,东到龙王庙,全长98公里,平均宽度35米,沙滩由金黄色的绵软细沙组成,是典型的滨湖堆积地貌。看这沙滩、凉亭。虽然叫“东方夏威夷”夸张了点,但却也不失为东北人民夏季玩水消暑的好地方。

岸边还像国内很多海滩那样,有卡啦OK。对着茫茫大湖高歌一曲,想必心旷神怡。

远眺湖面,可以看到渔船点点。兴凯湖的白鱼据闻是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冬捕是兴凯湖远近闻名的传统项目。可惜我们是夏季到来,没法亲身感受那种寒冬中收获的喜悦。不过在看着这似海一样的湖面,也够心情舒畅了。


除了工作的各种船只,这里也有用于水上游乐的摩托艇。供游客体验在水上自由翱翔的感觉。

当政府积极地推行兴凯湖的旅游资源,因应季节不断推出开湖节、渔猎把头节、爱鸟节等旅游推广活动。也持续举办兴凯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和兴凯湖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如果有时间,我会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这次只能走马观花,浅尝即止。但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密山

如果不想在兴凯湖住,可以到密山过夜,高速二十分钟车程便可到密山市区。而我们选择了走县道。

沿途的风光没有人让失望。

路边偶尔见到一些民居,也大都是被称为苏联房的小平房。

路过柳毛湖,是个水库。

风光不错,不过刚从兴凯湖回来,感觉有点相似,下车用长焦随便拍几张。

密山这边属于三江平原,也是松辽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同样开阔平缓。

夕阳西下,路过的村庄沉浸在一片暮色之下。

偶遇一大片荷塘,离路边挺远,只可远观。

迎着美丽的暮光,一直往城里开。

当我们到达密山时,正好天黑。我们吃了一顿正宗又实惠的碳火烤肉还有发源自密山的烤冷面。真的值得推荐哦。
D5 密山——方正
曾经的北大荒,如今是粮仓

从密山回哈尔滨,一路走县道和省道,特别是到依兰县之后,几乎是沿着松花江一直逆流而上。沿途饱览了三江平原的田园风光。

密山就是当年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如今这边土地早已不是当年的荒山野岭。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有些事情真是不可思议,没人想到北大荒会变成中国的“米都”。学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南北差异有一条:南稻北麦。怎么中国的“米都”会跑到东北来呢?查看一番古书,确实没找到这一带种稻米的记载。而现在我们开车走在东北大地上,随处可见都是连绵无尽头的稻田。经常连续开好久都没见到一座大山,这种平缓的平原地形确实很适合稻米的机械化种植。

中国五十年代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现在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北大荒这里并非自古以来就荒凉无人开垦,曾经击败辽与北宋的女真人就在此生存发达。清朝时满人大量入关,加上清王朝为了巩固祖先的龙脉,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使得边境千里人迹少见。直到俄国势力趁虚进入,清政府才只眼开只眼闭地默许来自山东河北的汉族农民闯关东。所以有人说,是闯关东的农民的锄头保护了东北这块土地,否则东北早就完全落入沙俄和日本的手中了。

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北大荒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部分为低湿沼泽地。

它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有莽莽山地,有平缓丘陵,还有宽大的谷地。这里濒临风口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冰霜统治之下,冻土层最厚达2.5米。它的西部是松嫩平原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合流侵蚀,使这里的地势平坦,更有梦幻般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它的东部是三江平原区。平均海拔仅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形成大面积的低湿沼泽地,漂浮垡变幻莫测,于是有“鬼沼”的神奇传说。

北大荒地处边塞之地。它的东、北两面以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区内有大江大河拦阻有无数的川溪涧泉切割;有冰雪断道,荆柴封路;有毒虫结阵,猛兽成群;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使历史的北大荒在传说中凶险无比。

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北大荒初期的工作,就是开垦荒地。建场的时候,进点建场的人员都是靠着两条腿一步一步走的。茫茫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没有伙房,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就挖?a href="http://anshun.8264.com" class="keyword" target="_blank">安顺浴S惺惫ぷ鞯牡胤酱Υκ撬形绯苑刮薅鬃兀缓帽咦弑叱浴3稣鞴槔矗澈筒弊由隙急晃米右У门殖鲆蝗Α=⒘诵矶喙┏『途雅┏。疑舜罅康牧甘常压ト思:敝恋摹氨贝蠡摹保ㄉ璩晌嗣览龈蝗牡摹氨贝蟛帧薄?/p>

在这里,我想起自己的爷爷和外公,他们也是国营农场的普通一员,虽然不在寒冷的北大荒,但在南方的同样荒茫的雷州半岛,在酷热的环境垦荒,条件丝毫不比这里轻松。如今他们都已经驾鹤西去,但每每都会想到儿时寒暑假回到农场与他们共度的那些时光。

看着这一片片丰饶的田野,概叹真是得来不易。感恩先辈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样子,才有今天的生活。


再往前,来到了城镇边缘,这算是工业与农业的交织吧。这里没有高大的摩天大厦,最高的是工厂的烟囱。东北平原除了有用大片肥沃的土地,地下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建国初期,东北有日俄两国留下的部分工业设施,国家非常依赖这一边土地的重工业。一度占有中国 90%以上的重工业,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和共和国长子。

这成片的低矮平房,依旧是人们的日常居所。也许远观会觉得红瓦小房子很美。但实际,它们依然是使用老式的旱厕,实际体验没有远观那么美好。作为一个偶尔路过的旅行者,也许无法体会当地人的生活,但我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当地。

路上像这样大片的花圃也越来越多,这些阳光下的万寿菊,代表着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品质,在人们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总是向往更美好的生活、

沿途很多这样的花圃,可见规模化园艺种植已经成为当地一个不小的产业。


依兰县

一路开着车,不知不觉到了牡丹江汇入松花江的交汇点。这个美丽的小县城叫依兰。

汇流之后的松花江把依兰县分成江南和江北两部分。

看得出来,江南相对更加发达,更多高楼。

但江北面有一望无际的田园和蜿蜒的河流。这里就是巴兰河,同样是松花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在依兰汇入松花江。巴兰河有个可以玩漂流的景点,不过我看河水不是特别绿,所以不太感兴趣。

依兰县这条横跨松花江的大桥,颜色非常抢眼,和蓝天白云十分般配忍不住下车拍了几张。




方正县

为了不致于赶路太疲劳,我们当晚决定在方正县这个小县城住下,和依兰一样,这里已经属于哈尔滨的地界了。

县城边上的稻田,真的美丽得像一幅油画。

同伴忍不住架起他的三脚架,打开自动连拍,然后走进稻田里开始他在镜头前的表演。而我只是用长焦远远地抓拍了一张他的背影。他让我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拍照。

D6 方正——哈尔滨
同哈公路

也许这一天心早就飘回了哈尔滨,并没有拍出太多和之前有什么不同的照片。

随便上几张,记录这在路上的一天。

越近哈尔滨,天气变得越阴沉,也许这次和阳光灿烂的哈尔滨无缘,注定后面拍的哈尔滨在一个深沉的基调之下。

D7 漫步哈尔滨街头探寻老建筑
哈尔滨原点
回到了哈尔滨,幸好尚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好好再看看这座我喜欢的城市。
  哈尔滨这座城市,始建于中东铁路的修建。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叶,清政府行将灭亡的年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云正笼罩在神州大地上,苦难的中国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中华民族正一步一步地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沙皇俄国借道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用以衔接西伯利亚铁路的阴谋,实际上就是妄图变中国的东北为其殖民地。
  中东铁路修建的时代,正是俄国的反犹活动达到高潮,数百个城市发生了屠杀犹太人的事件的年月。在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反犹排犹活动,给犹太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惧与和灾难。所以,大批的犹太人与俄国侨民一起,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到了刚刚开发的哈尔滨。同时,欧洲的许多难民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或者抱有追求新生活的目的来到哈尔滨。
  由此观之,无论是来自中国山东河北的筑路工人,还是来自俄国的白俄或犹太人,他们都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目的来到哈尔滨的。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他们为生存所迫,开始了他们在哈尔滨的移民生活。他们没有理由不殚心竭虑的建设哈尔滨,他们是把哈尔滨当做他们自己新的赖以生存的家园。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历史遗存是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的欧式历史建筑并不是哈尔滨作为殖民地的证据,它是哈尔滨具有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佐证。
  早期的欧式建筑底色加上哈尔滨国际多元文化的现实,使得哈尔滨城市的建筑一开始就与法国的巴黎和俄国的圣彼得堡保持了同一层次。人类对美的感知是相同的,不仅俄国人精心打造哈尔滨的建筑景观,这座城市的其他民族也尽量在本民族建筑风格上保持与城市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作为历史建筑爱好者,穿街走巷拍这些老房子就是我最大的乐趣所在。它们在我心目中比那些景区仿造的假古董要有意思得多。这些被利用起来的旧建筑,是鲜活的,而不是像标本一样被收藏起来。

南岗区因为是中东铁路局所在地,而凸显出重要的地理区域优势,成为了哈尔滨当时重要的外国行政机构所在地。从1907年起,先后有20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并形成了现今大直街与红军街一带的莫斯科商场(现黑龙江省博物馆)、圣尼古拉教堂(1966年拆毁)、国际饭店等一些极具异国风情的建筑群落和侨民社区。南岗区红军街和东、西大直街相交的地方,是哈尔滨城区地势的制高点。在俄国人的城市规划中,这个转盘道的中心是被称为中央寺院的圣尼古拉教堂,由此辐射出六条道路连接各方,成为哈尔滨毋庸置疑的城市中心。

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国际饭店中间的这座反法西斯胜利纪念塔是由有“碑塔之王”之称的俄侨建筑设计师巴吉赤设计的。巴吉赤先后在哈尔滨和悉尼的建筑领域耕耘了60多年,为两座城市留下了众多杰出作品,至今仍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参与了防洪纪念塔、哈尔滨国际饭店门厅、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哈尔滨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纪念塔的设计,以及青年宫、马迭尔宾馆的改造。
西大直街
国际饭店
红博广场转盘道旁边,矗立着一座外形酷似手风琴式样的建筑,这就是代表哈尔滨早期建筑艺术风格的杰出之作:国际饭店。

大楼外部造型简洁明快,有连续多层阳台组成,模拟手风琴琴键,正门两侧上方流畅的塑造线脚模拟风箱。墙面采用面砖装贴装饰,与塑造线脚有机结合。另外少量的浮雕花来装饰,使其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是日本近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是新折衷主义的集中表现,更是30年代初期新艺术建筑风格在哈尔滨的代表作。最初由一名无国籍外侨投资修建,但开始建起一层,因财务不足而停建。1936年6月由日本近藤林业公司把地基和图纸买下继续建造,用了一年时间建成,1937年7月对外营业,取名为“新哈尔滨旅馆”。
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
哈尔滨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因为这个地方之所以会形成一个大城市,完全是因为中东铁路及其支线在此交汇。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充满商机的地方。世界各地的冒险家、淘金者、金融家、工厂主们,一下子蜂拥而至,开始在哈尔滨开创他们的辉煌事业。于是,哈尔滨就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夜之间就高高矗立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一样,一个移民建造的国际大都市,就这样瞬间就繁荣崛起在松花江的南岸。西大直街上的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现在是哈尔滨市铁路博物馆,里面除了有关于中东铁路的详细历史介绍,也有现在中国高铁发展的一些简介。

旁边的詹天佑广场矗立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其身后是“解放1型”蒸汽机车,这款机车虽然命名为解放1型,实际上是1936年由日本川崎重工制造的。

中东铁路俱乐部是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建造,设计师为康·赫·德尼索夫,1903年开工后不久便爆发了日俄战争,直到1911年12月才建成,后在1919年、1923年两次扩建才达到现在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的规模。它是一座砖混结构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

建筑以磨光块石砌筑基座,一、二层间设腰线,一层和部分二层转角外墙抹灰,作回横线分割。两侧立面女儿墙作凸起与檐口线相连的小山花檐。建筑有倒券脚雕饰。主入口并不设在建筑中心段,而设在左侧。正立面中间四根爱奥尼式壁柱使只有两层的建筑颇有些挺拔感。

建筑主入口处石阶踏步将人引入棂木门。工人正在安装门口的历史建筑招牌。

拿出身份证登记,经过安检后就可以进入内部参观。第一个大厅陈列着一个本栋建筑的缩小沙盘模型,沙盘背后的墙上展示出以往的旧照片。

文化厅内各种浮雕构思精美、图案典雅,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气势。

由于内部不允许摄影,只简单拍了一些内部建筑结构便把相机收了起来慢慢参观。

对于中东铁路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到此游览。

离开博物馆的时候,不忘再给这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再拍一张照片。
大石头房子
庄严肃穆的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默默的矗立在西大直街上,已经有100多年之久了。它完全是用石头堆砌而成,其坚固程度宛若一座城堡,哈尔滨人都管它叫大石头房子。它是哈尔滨的工人阶级,同沙俄铁路当局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

据史料记载,四次火烧铁路局办公大楼的的事件,是在1905年的11月份中东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发生的。哈尔滨的铁路工人在大罢工中四次火烧铁路局办公大楼之后,霍尔瓦特局长既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于是,他从1906年开始,用石头修建了一座办公大楼。如今这座大石头房子的门前竖立着的是伟大领袖的雕像,门口的栏杆显示,它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进去参观的地方。我只好远远地拍一张照片了事。
哈尔滨法政大学旧址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对面,有一座古朴的校园,它现在是哈工大附中,每天早晚,这里堵得要命,接送孩子的家长一浪接着一浪。鲜为人知的是,112年前,这里就是一所学校,而且比工大附中今日的地位还要显赫。

如今,工大附中的教学楼在周围的高楼大厦中并不起眼,但在一张流传下来的1906年的老明信片里,大直街荒凉的土地上两座小楼异常高大。那还是哈尔滨启蒙的前夜,人口稀少,百废待兴,规模宏大的中东铁路商务学校就在这里建立起来。随后,中俄哈尔滨法政大学、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在此相继成立。

西大直街53号形成建筑群,最早的始建于1906年,最晚的建于1920年,呈现新艺术运动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大直街53号建筑群更大的魅力在于,这里曾是哈尔滨百年教育的摇篮。

解放后曾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学院微机培训中心与电子仪器公司等多家单位所在地。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大批俄国人涌进哈尔滨。俄国人历来注重教育,为解决哈尔滨俄侨上学难,俄国人在20年间,开办了一百多所学校,有小学、中学,也有技术院校,如第一齿科、第二齿科、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前身)。其中,尤属中东铁路商务学校创办时间早,办学规模大。1906年3月11日,中东铁路商务学校男校在这里建成开学,同年10月1日,女校开课。学校所需经费全部由铁路局拨付。

铁路商务学校招生不只针对俄国人,还有大批中国学生。史料记载,晚清末年,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与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商定,将辽宁籍男子20名、女子10名送入哈尔滨的铁路商务学校留学,学制8年,专修商业经济。这些学生中出现了一批风云人物,比如先后担任东省特别区教育局局长和教育厅厅长的李绍庚、张国忱,有“中国辛德勒”之称的伪满驻德外交官王替夫、张学良秘书邹尚友、国民党进步人士张冲等。

铁路商务学校初具规模,大部分俄侨子女都能顺利上学了,毕业后能直接回到沙俄的大学继续深造。但是上世纪2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俄国“十月革命”为哈尔滨带来了大量俄侨,同时也切断了沙俄与哈尔滨的往来关系,年轻人无法再去沙俄院校,大量俄侨青年失学。高尔察克溃败后,其治下鄂木斯克理工学院、鄂木斯克农学院的老师们涌至哈尔滨。俄侨们正愁没有师资,而这些教师正好也需要一份工作。大学的建立便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1920年3月1日,在博罗佐夫的帮助下,哈尔滨法政大学前身——哈尔滨高等经济法律专门学校成立,地点就在铁路商务学校内。

哈尔滨还有多家著名机构在这里诞生,比如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著名音乐家的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21年在这里创办、1941年迁至道里新阳路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后来又迁到商务俱乐部,即现市科学宫)。哈尔滨红十字医院1911年12月也在此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组群划归给了哈工大,先后用于校图书馆、科技公司、书店等。直到百年后的2001年,历史又一次溯源,这两座蜿蜒如河的建筑成为哈工大附中初中部,教育的基因在这里延续……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里面的建筑大都为斯大林式建筑。又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其中以这座主楼为典型代表。

正如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各种艺术形式一样,建筑艺术风格呈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为“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做出贡献。这些建筑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以显示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与荣耀。

在主楼脚下拍这栋大楼,这个角度显得有点压抑。

由于这里典型的苏联式建筑,所以很多电影喜欢在这里取景,营造那个年代的气息。陆毅与赵薇主演的《情人结》就是其中一部。

很多人可能有名校情意结,总喜欢到当地的名校去拍照取景。但哈工大不同其它小清新校园的风格,真的需要好好想想如何搭配服装与构思。

这个是哈工大的标志,据说很多学生约人都喜欢约在这里见面。反正我就等了好久,想拍张完全没人的照片相当不容易。

这座是哈工大的图书馆

也许这个角度可以显得自然一点。

图书馆旁边的环球标志
东大直街
秋林公司

秋林公司,不用多说,哈尔滨人都知道。著名的老字号,由俄国人伊·雅秋林于1867年在俄国伊尔库斯克创建,1900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在哈尔滨设立了分公司,命名为“秋林洋行”。十月革命后,秋林公司将总部迁至哈尔滨。哈尔滨红肠、大列巴等本地特产都是秋林的主要产品。

特地等到傍晚来到秋林公司附近。为的了用广角镜在这里拍一组流光溢彩的车轨夜景。

这里无论昼夜总是车来车往。

秋林公司集合多种风格之特点,反映出较强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精巧的托檐石托起出挑较大的屋槽,整个搪部颇能吸引人的视线,成为表现建筑特征的重要因素。
东大直街

白天的东大直街,川流不息的汽车。

东大直街291号这栋黄色小楼归属于省建委,临街的一层和地下室都已改为商业门市用房。走进最繁华的秋林商圈,多少人从这栋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前走过,却从不知它的身世。它曾是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这栋楼正面的保存状况还不错,米黄色的墙体、白色的线脚、弧形窗、女儿墙、陶立克柱、三角楣…这栋小巧而精致的小楼或许就是匆匆过客那抬眼间的惊鸿一瞥。

东大直街也是个分布着很多老建筑的地方。上次来哈尔滨就重点拍摄了这里的挨得很近的几座教堂。由于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另一篇哈尔滨的游记。
红军街
黑龙江省博物馆
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连接欧亚的大铁路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带来蓬勃的生机。曾经,各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各式的梦想走出火车站,野心勃勃的要在这个新兴的城市写下一段传奇,而这个城市也真的回报他们以奇迹。现在从火车站一直向上走到博物馆,沿着红军街的两侧依然保留着很多老建筑,它们的背后就是那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而我的目光却总是在最优美的一栋建筑上停留,要探询它的过往。

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南岗红博广场(红军街50号),是一座古典欧洲巴洛克式的建筑。始建于1906年,建筑顶部有带有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长方形底扁形和半圆穹顶,使整个建筑错落有致造型优雅。红色的穹顶,土黄色的墙面间以白色的线脚装饰,在郁郁葱葱的绿树映衬下,色彩明快而雅致,虽经百年风雨沧桑,风采仍不减当年。

黑龙江博物馆原为莫斯科商场,是中东铁路局商务公司1906年投资兴建,商场于190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主要销售从俄罗斯和西欧进口商品。1922年改为博物馆。如今,九十多年过去了,它似乎又要回到它的起点,博物馆临街的十五个各自出入互不相通的独立单元,绝大部分出租成商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 本文作者 : 笑飞雪广州 )
作者: zoubalvxing    时间: 2019-5-14 13:22

必须给个赞

作者: 龙骨一体    时间: 2019-5-14 14:05
哈尔滨、亚布力、牡丹江、镜泊湖、都去过了

作者: 天美居家    时间: 2019-5-14 15:05
欣赏精彩分享~

作者: lautn    时间: 2019-5-14 15:59

夏天东北也不赖

作者: grey_eyes    时间: 2019-5-14 17:36
欣赏不错~~~~~~

作者: 四轮色驴    时间: 2019-5-14 19:08

摄影精彩,文字也不错

作者: 满洲狼    时间: 2019-5-14 19:38
支持楼主亲近自然

作者: 骊鬓    时间: 2019-5-14 21:07
赏美图,定计划,到时请你给攻略。

作者: 早起一天    时间: 2019-5-14 22: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笑飞雪广州    时间: 2019-5-14 23:04
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旧址
在省博物馆附近,有一座被称作“小洋房”的独栋别墅,它独到的艺术造型和品味,使其在周围高楼林立的环境中一枝独秀,显得十分突出。这就是哈尔滨市的一类保护建筑——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38号的这栋“小洋房”,是20世纪初期新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上的杰出作品,建筑面积776平方米,建筑高度12米,最初为中东铁路理事事务所,1921-1924年,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官邸。1950-1952年为前苏联专家楼,之后为铁路职工住宅。

建筑正面采用三心拱券扁圆窗口,饰以凹凸几何线段,洞口以夸张的尺度,重点突出凹凸花饰。建筑造型富于变化,形体错落有序,虚实有致,比例协调优美,色调高雅宜人,曲线动感丰富,建筑轻快活泼,充满朝气。帐蓬式尖顶阁楼与新艺术形态的木结构檐饰、阳台、垂挂、栏杆、门窗和谐优美,表现出浓郁的田园风光特色。绿色屋顶,乳黄色墙面,充满活力。楼顶搭建的木凉亭四面临风,视野开阔,置身其中,神清气爽。整体建筑飘逸之变,典雅清新,堪称建筑艺术与功能性有机结合的典范。[
梅耶洛维奇宫

这座矗立在红博广场东南侧的一栋奶黄色欧式建筑历史上称呼为“梅耶洛维奇宫”。大楼建于1921年,设计者为尤•彼•日丹诺夫。整座建筑遵循横向五段竖向三层带顶间的严谨结构,以古典柱式为建筑主题,典型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建筑,有着法国蒙沙式坡顶,但镂空女儿墙及砌块式墙体的凝重感,也在部分体现着俄罗斯建筑的影子。半圆形券、马蹄窗、厚重墙、圆形穹顶、水平向的厚檐,给人一种统一和条理性,追求理性的稳定感。

这栋房子最初的主人是犹太人鲍利斯•达尼洛维奇•梅耶洛维奇,他是犹太畜牧业主。此人还在道里中央大街办过出售牛肉的商店,很有名气。这个大楼也曾经被称为梅耶洛维奇大楼。建筑是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属于犹太人活动旧址群,2013年3月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起初,“梅耶洛维奇宫”一楼曾是创办于1921年3月的波匹沃任斯基医院,所设医疗科目完善,医生队伍强大,除了内科、外科、牙科、妇产科外还有神经科医师,很多犹太医生,如考夫曼、科夫曼、罗津茨维格、弗利坚什捷因、施皮尔贝格等都曾在此工作过。所以,提起这座老楼总会与这座医院联系在一起。

而后开办过鲍豪维特洛夫药店和柔高夫药店。上世纪20年代这里则成了十月革命后逃到哈尔滨的俄国知识分子聚集地,俄国画家基契金(基奇金)来哈,在三楼开办了一所大名鼎鼎的“荷花艺术工作室”。后来成为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解放后成为哈尔滨市少年宫。当时尤其以培养出了不少乒乓球运动苗子而著名,从这里走出了韩玉珍、孔令辉等一代又一代的乒乓国手。

历经沧桑的旧建筑,虽然墙皮开始剥落,但主体结构依然坚实无损。透露出古朴的味道。

这栋建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与莫斯科商场,别列索克维奇大楼、中东铁路高级官邸、新哈尔滨旅馆、东正教神社人员住宅等各种风格的建筑,形成了一圈环绕圣尼古拉大教堂的优美建筑群,成为南岗地区的中心广场。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圣尼古拉大教堂文革中被拆毁了,其他很多建筑也消失了踪迹,梅耶洛维奇大楼也曾一度风雨飘摇,但近几年伴随着地铁的修建,别列索克维奇大楼得以重见天日,博物馆站周边的老建筑重新粉饰一新,梅耶洛维奇大楼也再次迸发出独特的魅力。梅耶洛维奇宫在哈尔滨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穿过正在翻修的意大利领事馆旧址,来到颐园街街口。相对“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的称谓,哈尔滨人更愿意称它为“颐园街1号”,这是哈尔滨城市建筑的经典,又因毛主席曾下榻于此而声名显赫。为此还免受了圣尼古拉教堂式的文革之苦……在哈尔滨人的印象中,这里既庄严又神秘。平时可以入内参观,不巧我正遇上闭馆日,想在院子里拍几张照都被工作人员阻止了。只好隔着马路拍一张聊胜于无的照片。

这里原为波兰籍木材商葛瓦利斯基所建的豪华型住宅,是一座仿法国古典府邸式建筑,据说当年,葛瓦利斯基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建成这座宅邸,外部庄重典雅,内部则用核桃楸做天花板、护墙板、壁炉以至楼梯,精雕细刻的花饰令人目不暇接。葛瓦利斯基曾在花园里种植了数十种树木,当然现在不可能有那么多了。不管怎样,这里仍是哈尔滨最漂亮的建筑。
颐园街3号 原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隔壁的颐园街3号,同样是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建于1914年。它的第一任主人是哈尔滨的首富——斯基德尔斯基。确切的说,斯基德尔斯基是一个犹太家族,曾经富可敌国,构建了远东最大的实业帝国。他们同上海的沙逊、哈同、香港的何东一样被称为在中国最负盛名的犹太家族之一。

法国政府曾将颐园街3号这栋建筑租下,用于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颐园街3号作为法国领事馆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现在唯一存留的法领馆旧址。

作为当时哈尔滨首富的家,这栋建筑的精致程度当然也不遑多让。
红军街69号 原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离法国领事馆旧址不远的哈尔滨红军街69号是栋简洁低调的三层建筑。看起来布局对称、方方正正,有着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严谨和庄重,大大的陡坡屋顶和正门口高高的石阶引人注目。这栋建于1919年的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曾经是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作为第一个用坚船利炮和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国家,英国即使在哈尔滨这个沙俄建立的城市,也不甘人后。数百年的殖民经验使英国领事馆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绝不辜负“日不落帝国”的称谓。

解放后,红军街69号建筑曾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办公场所。后来又做过贸易公司,甚至饭店。一楼的西南角曾于2004年失火,之后也曾被闲置。而今一家婚纱影楼入驻其中,又重新对建筑进行了整修。

现在,红军街69号的外观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蓝绿色的老式木格门窗,油漆斑驳,暖黄色的外墙涂料、秀气的爱奥尼柱式、小小的天使浮雕装饰着三段式的古典建筑立面,给人典雅、古朴之感。遗憾的是,楼内部已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建筑结构。据传闻,原来这栋建筑内的房间结构复杂似迷宫,曾有暗道可内外互通,甚至地下室还曾有密道直通哈尔滨火车站。这种种传闻为这栋像英国绅士一样低调严谨的建筑,增添了一丝神秘。
红军街77号 原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谈到外国银行进入中国时总是会提到华俄道胜银行。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华俄道胜银行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其分支行曾遍及远东各地,号称“世界第九大银行”。而南岗区红军街77号的那栋二层建筑就是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的旧址。

红军街77号做为[urlshi]哈尔滨市的一类保护建筑,有着显著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这栋建筑的平面结构丰富有趣,以方形穹顶为中心,入口位于两侧,地下还有一层。

与其他银行建筑不同的是,这里缺少常见的对外营业的大空间。这是因为这里的业务主要是为中东铁路建设筹措资金,多为规模不大的小办公室,满足行政办公的需要。墙体上的横向装饰线条异常醒目。方底穹顶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中常见的形态,也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建筑常用的形式。墙体的转角处均采用了方形双壁柱仿科林斯式柱头的形式,经过装饰的老虎窗与檐口相连,非常别致。

从红军街上经过,行人的目光总是被这栋和谐、端庄、充满了力量的建筑吸引。几年前它曾破败萧条,似乎这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已让它疲惫不堪。而今经过大修,它又重新焕发出光彩。如果你从它门前走过,不妨站下,且听风吟,听它诉说着这百年来的兴衰巨变。
红军街85号 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宾馆
龙门大厦贵宾楼,是座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它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宾馆,和哈尔滨火车站隔街相对,于1903年2月落成。这是站前街(后名为霍尔瓦特大街、现红军街)上的第一栋建筑。它落成5个月后中东铁路才全线通车,它落成1年后哈尔滨站华丽的站舍才投入使用。这是哈尔滨这座中东铁路上的特等车站前最早、最豪华的宾馆,肩负着接待俄国军政要员、名流显贵的任务,这是中东铁路重要的配套工程之一。

这座几乎与哈尔滨的城建史同龄的建筑,可谓阅尽沧桑。哈尔滨的每一个历史时代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对应的节点,它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哈尔滨近代史。

一个多世纪了,红军街85号的铜转门依旧在旋转,在此出入的有多少显赫人物,推动转门的手中有多少曾搅动历史的风云。1903年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到达哈尔滨,就住在这座迎客不久的宾馆,并在这里接见了大清朝廷吉林将军长顺。1918年张学良任巡阅使卫队混成旅司令到哈尔滨分段驻防时,也住在这里;溥杰曾与日籍夫人下榻此处;陈云、吕正操曾在此办公;陈赓大将也曾在此宴请了回国效力的钱学森。

由于龙门贵宾楼始终保持着原始的建筑风格,它已经成为很多影视剧的取景地。比如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里很多镜头都是在龙门贵宾楼里拍摄的。九十年代轰动一时的电影《滚滚红尘》中,这里的铜转门和雨搭就成了沈韶华(林青霞饰演)和章能才(秦汉饰演)悲欢离合的见证,让人唏嘘不已。

而电影中让人惊艳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雨搭,两年前却经历了一场劫难。因为大家突然发现一级保护建筑龙门大厦贵宾楼在拆雨搭!哈尔滨最美的雨搭被拆除了?!于是文保先锋现场举报,哈工大建筑学院的师生对雨搭被拆一事提交保护呼吁书,百姓哗然,记者跟进采访。一番坎坷后,终于又将雨搭修复,重新吊上门楣。至于为什么拆雨搭,龙门大厦贵宾楼给出的解释是要拆下来修一修,而文保记者在拆雨搭的现场听到的答案是:省领导看着碍事下了批件要拆。具体怎样已不得而知,有着78年历史的雨搭算是保住了,这也算哈尔滨人民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一个空前胜利。毕竟以前像秋林的雨搭、电力大厦的围墙等被拆毁时,虽然曾引起广大市民的遗憾,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这栋建筑,目睹了哈尔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事沧桑、悲欢离合,依然努力保持着旧日风采。昔日门前的小树已然参天,浓荫遮蔽下的建筑全貌已很难看到。从建立之日起,大部分时间它的大门似乎就只为了特权阶级敞开。曾经哈尔滨每一个执政实力都急于将它变成囊中之物,它的烙印从衣香鬓影到政治权谋,从列强的殖民到弱国的屈辱。而今这栋高高在上的建筑已经向民众开放,内外都保留完好的它,已成为一个历史主题性的宾馆,随时迎接前来探秘的人。
红军街124号 原契斯恰科夫茶庄
位于红军街与建筑街交汇处的红军街124号,当年“俄罗斯茶王”契斯恰科夫选择这里作为他的茶叶总店和宅邸之时,哈尔滨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初具规模,而且已经迅速的披挂上了远东枢纽的光辉。那个时候红军街还叫霍尔瓦特大街,连接着这个城市蓬勃跳动的心脏(火车站)和制高无上的灵魂(圣尼古拉教堂)。离火车站不远的这个位置,正是许多人求之不得黄金宝地。

当年的霍尔瓦特大街笔直宽阔,这栋飘着茶香的建筑更是这条街上动人的风景。这栋建筑是由著名的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的。哈尔滨现存的令人瞩目的历史建筑中,有很多都出自这位设计师之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元素是日丹诺夫所擅长的建筑风格。而落成于1912年的这栋建筑大约是时年35岁的建筑师最浪漫轻灵的一个作品了。那些突出墙面的外凸窗、大大小小的挑檐雨搭、室外楼梯及露台极大的丰富了立面造型。那些哥特式的塔尖,变形的帐篷顶和嵌着大面积闪亮玻璃的穹顶使这栋建筑散发着轻盈活跃的特质。

契斯恰科夫茶叶店在落成近十年之后,又增添了一个高大上的新身份——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哈尔滨在二十世纪初期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国际城。曾有三十几个国家、民族的二十多万侨民侨居在这里。先后有十九个国家在哈尔滨开设领事馆。馆址集中分布在南岗区和道里区。红军街上就曾有俄国、荷兰、日本、英国四座领事馆驻足。

后来,这栋建筑成了哈尔滨铁道贸易公司。再后来一家汇丰照相机商行在这里挂牌营业了,这里也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现在人们在提起这栋楼常常就说汇丰照相机,却渐渐淡忘了那浓浓的茶香。现在这栋楼里有照相机店、婚纱店、咖啡馆和美术馆,变得日益浪漫起来。只是每日面对着火车站和公路客运站的熙来攘往、行色匆匆,却很少有人驻足来欣赏它的优雅。若你从这里经过不妨停下奔波的脚步,看一看这栋如梦如幻的小楼,看看那穹顶上玻璃折射出的光芒是否依然耀眼。
红军街108号 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红军街108号是哈尔滨的一类保护建筑,于1925年落成,是一座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与毗邻的契斯恰科夫茶庄一样,这栋建筑也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日丹诺夫的作品。不同的是,晚了12年的这栋建筑不再轻盈梦幻,却添加了更多的华丽沉重。

红军街108号的两层建筑立面由通高的壁柱划分。宽大的窗户一楼方正,二楼拱形,地下室的窗口随地势的坡度逐渐显露,加上非对称结构的处理,保持了整体建筑的均衡。入口处和建筑南端的阳台两侧均采用了高大的爱奥尼式半圆壁柱予以强调。大小山花上是左右呼应的天鹅颈式涡卷檐口。檐下装饰着的复杂花饰却稍显小气,似乎与进退得当的厚重建筑不甚协调。这栋影调略显浮华的建筑,现在被粉刷成色彩明快的黄白相间。面对它,不知者很难想象其背后所承载着的沉痛历史。

红军街108号复杂的故事背景要从它兴建前二十年的1904年说起。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通车,俄罗斯毫不掩饰独霸中国东北的野心,这是对东北垂涎已久的日本难以忍受的,中东铁路通车的次年,俄国和日本关于利益分配的谈判破裂。于是,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惨烈的日俄战争。两大列强在清庭祖宗的龙兴之地激烈交战,清政府明面上持中立态度,暗地里却希望以夷制夷,想以日本人的力量遏制沙俄侵吞东北。1905年,战争以日本勉强获胜告终。

根据美英调停日俄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俄罗斯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转让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1906年11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作为日本的国策公司宣告成立,次年3月,满铁总部从东京迁往大连,4月正式开始经营活动。满铁的业务包括交通、矿产、冶金、电气、移民及农林畜牧甚至文化、教育、旅游等业务,而它的背后还涉足于政治、军事、情报等领域。名义上它是一个半官方的企业,却因其极为显赫的权势被称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除了拥有铁路之外,满铁在铁路两侧拥有总面积达482.9平方公里的附属地。由于日本取得了每10公里可驻兵15名的权利,因此,满铁成为日本大陆政策的据点,日本军队也堂而皇之的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

这场历时一年的局部战争在历史书上常常被忽视,而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却是深远而复杂的。历史就像一幕幕环环相扣的大戏,对中国来说,日俄战争虽然阻止了东北沦为俄国领土,但是,日本势力的急速膨胀和大肆驻军却使得26年后的东北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并且埋下了中华民族十四年艰苦抗战的苦难祸根。
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

这栋建筑始建于1921年,1922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砖木结构建筑物。具有巴洛克风格特征,兼有法国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最初的功能是北满邮务管理局的办公楼。解放后,黑龙江省邮电局接管沿用至今。

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半地下一层,可见当时的吉黑邮政管理局规模之大。建筑为平面对称布局,主立面采用横三 段、竖五段布局。下部为仿石材的墙裙,中部为仿砖纹装饰,腰线突出。主入口位于轴线处,上有折断式披檐。每层开窗形式各异,窗间墙有通高二层的方形巨柱装 饰。断山花和栏杆组成的女儿墙,造型丰富。建筑装饰华丽,有很强的建筑表现力。

走近可以看到,虽然墙面的油漆掉皮,但外观依然是精致的。
亚古诺夫大楼

在邮政街与建设街交角处,有一栋古典主义风格为主的建筑,正门挂着尚都国际名品店的巨大牌匾。该楼位于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像一颗“珍珠”,老楼身后的葛瓦里斯基、斯基德尔斯基、原意大利领事馆等精美老建筑与之交相辉映。但该楼至今尚未完整地加以保护与开发,也可以说该楼是“沧海遗珠”。老哈尔滨人称之为亚古诺夫大楼。但亚古诺夫为什么在哈建了这么一栋大楼,至今仍是个谜。上世纪20年代左右,尚都国际名品店这个地方曾开办哈尔滨俄侨第一齿科学校,学校是一位叫谢·阿尔诺里德的俄国人于1911年创办的。
果戈理大街
哈医大四院

中东铁路中心医院是一组占地面积较大,科目齐全的综合医院组群。这个医院,早年是由许多外观别致,造型优美,颇具特色的单层砖木结构建筑和一部分楼房组成的。建筑物构成比较丰富活泼,适当的间隔使各科室自成一体,其中部分保留完好的百年建筑被政府职能部门列为一类、二类、三类保护建筑。除建筑本身意义以外,中东铁路中心医院这一综合医院组群不仅是哈尔滨最早的医院,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医院中较早的一处,要早于北京协和、上海圣约翰和沈阳圣经等医院。

这座中东铁路中央医院药局和药剂师住宅旧址,由当年负责哈尔滨铁路枢纽城市建设的首任工程师阿列克赛·克列缅季耶维奇·列夫捷耶夫设计并负责建造的。该建筑原为中东铁路哈尔滨中心医院药局兼药剂师住宅,后做门诊使用。1900年建成时,曾为一半二层一半一层的状态,1912年又将另一半加高至二层,成为中东铁路医院的标志性建筑,在许多老照片、老明信片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姿。


2004年10月10日,正式组建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5年,原设备科、洗衣房、病案室等建筑拆除,建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办公楼。现仅剩原内科病院、外科楼和药局等部分建筑。12座建筑被拆毁8座,只剩下孤零零的4座。不得不说真的很可惜。

我在外面拍摄的时候,旁边的一位老大爷跟我说起这里的故事,他说,且看且珍惜吧,天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人嫌弃跟不上时代发展,最后4座也拆掉。

很多老哈尔滨人对这里特别有感情。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哈尔滨人共同的旧时回忆。





哈医大四院靠银行街一则有一座中东铁路早期的折衷主义建筑,原为中东铁路中央电话局,几经辗转之后,现在成为哈医大四院的办公楼。虽已有百年历史,但主体至今仍然很坚固。以中世纪寨堡的外形构成旋转楼梯间,尖券或圆券高窗,显得建筑挺拔有力,在局部屋顶的砖砌女儿墙上竖起高高的哥特式小尖塔,尖塔尖券相互呼应,引人怀古思幽。这种浪漫主义的中世纪寨堡风格建筑在哈尔滨并不多见,

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心,原来还有着这样一栋安静的古堡,等待大家去发现它的故事。

哈尔滨第三中学

[urlshi]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舍为砖混结构,由俄国人彼·谢·斯维列多夫设计,是哈尔滨自开埠以来,第一栋单体最大的带有折衷主义风格的中国传统式建筑。现为二级保护建筑。

初名为“中东铁路普育学校”,由督办王景春创建,校址在南岗原莫斯科商场第二号房(现省博物馆内)。1926年8月,被东省特别区教育局接管。1927年,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1927年,学校迁到现址。

进入大门就看到一个颇有年代感的前厅。这种气氛即时打动了我。
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旧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民益街85号,现在是南岗区少年宫,这栋俄罗斯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前身是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

建筑呈平面对称布局,两翼前伸,呈凹形。一层窗间墙凸出两条仿条石横带,二层窗间墙则有一条深色水刷石横带,檐部做女儿墙,檐口出挑明显,檐下有精美曲线牛腿装饰线脚,檐上女儿墙在中央入口和两翼处处理成弧形。主入口门斗上部有较为复杂的装饰,入口采用塔斯干柱,拱门、小山花。与其上的二层阳台连成一体。窗子排列整齐,一层为矩形窗,二层窗上框为弧形,均做横条窗券额及琐石。外墙黄、白颜色,室内装修简单,建筑舒展大方。

从民国、伪满政权再到现代,一直以来这里换来换去都是各种政府部门办公的地方,后来还曾成为哈铁二中的校园。现在终于成为南岗区少年宫。成为一处对外开放的地方。

变电站遗址

在果戈里大街和民益街交汇处,有一座日本人留下的变电站遗址,相关的资料不多。
亚细亚电影院

果戈里大街与邮政街交汇处南的亚细亚电影院。建于1907年,砖木结构,折衷主义风格,时为“乌克兰俱乐部”。1925年由俄国人创办为电影院,时称“基干特”(俄语“巨人”的意思),后改为“凤翔电影院”,是哈尔滨市成立的第二家电影院。1932年6月,中国武士吉万山曾在此力挫白俄大力士,使其声名远扬。1936年,电影院被日本人强行接管,改名为“亚细亚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易名“东方红电影院”。后来又改回现在的名字。
果戈里大街401号 原哈尔滨满铁公所

哈尔滨满铁公所,全称为“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旧址位于果戈里大街401号,在原敖连特电影院旧址后侧,1925年8月落成,设计师为尤·彼·日丹诺夫,新楼为吉达诺夫设计,折衷主义风格,1936年2月改为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现为一家医院,我在门外拍照,里面的一个白大褂马上出来阻止我。这么敏感,总让人感觉有什么问题。
中山路
工人文化宫

哈尔滨工人文化宫是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这座上世纪50年代由国内专家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工人文化宫是当时不可多得的精品建筑。

1956 年,由哈工大培养的建筑设计师李光耀接到了工人文化宫的设计任务,他组织成立了包括前苏联专家巴吉赤在内的设计组,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最终拿出了一个独特的设计方案。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参照了莫斯科大剧院的希腊古典主义风格,与哈尔滨的欧陆风情十分契合,至今仍被视为 50 年代哈尔滨三大精品建筑之一。

1957 年 11 月 5 日,这所聚焦了全市人民目光的工人文化圣殿华丽启幕。新建成的工人文化宫,总建筑面积 15324 平方米,全楼开放可容纳 5000 人同时参加活动,成为当时哈尔滨最大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职工文化活动场所之一。



和平邨1号

这里曾经是神秘的107,老哈尔滨人都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里的门牌号是中山路107号,代号107,是接待领导人的高级宾馆。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及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都曾在此下榻。 现在改为中山路171号,和平邨贵宾楼,向所有人开放。

这是一座意大利中世纪寨堡式小楼。原为中东铁路公司董事长马忠骏公馆,1931年马忠骏因支援马占山抗日被日本宪兵逮捕,老百姓尊称他为"马道台",其公馆亦得名为"马道台府"。

这座小楼也被认为是哈尔滨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建筑造型极富童话特色,神秘而又浪漫。建筑形体复杂,构图自由。最突出的特色是前后左右四个面都做了精美处理,各具特色,无一重复。




院子里还有几栋楼,虽然没有挂保护建筑的铭牌,但它们的造型却是相当脱俗了。几栋房子造型迥异,外墙装饰也各不相同,我在这里驻足观看久久不愿离去。


霍尔瓦特中学旧址

和平邨宾馆对面是哈尔滨霍尔瓦特中学,是一栋三层的欧式建筑,始建于1906年,以当时的中东铁管理路局局长霍尔瓦特名字命名,是当年中东铁路局投资建设的一所俄侨学校。

日本侵占哈尔滨后,这所学校改名为“花园初级小学”。解放战争后期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曾是哈尔滨第三中学、十三中学前身的临时校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空军飞行学院主楼,所以只能远观。。
哈尔滨东仪天主教主教府堂

这栋黄色的建筑曾经是哈尔滨东仪天主教主教府堂,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座东仪派天主教堂。但现在早已不是原本的教堂,而是被出租作为商用了。
兆麟街
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

在道里区田地街与尚志大街交汇处的东北角,有一栋高大坚固的仿古典主义折衷建筑。地上二层,建筑平面呈方形,田地街一侧的主入口前耸立着10根粗壮的陶立克柱,很有气势。这座建筑建于1935年,是由当年的福昌公司设计、施工的,曾是伪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现在的门牌号为田地街113号,是哈尔滨市的一类保护建筑。

它伫立在那里,等待行色匆匆的人们停下脚步。靠近它、触摸它,听它诉说那一段历史。每一栋老建筑都是历史活的载体,它们会一直提醒人们铭记不忘过去的屈辱或光荣。这是比历史课本更直观而深刻的记忆,无法抹杀。
汇丰银行旧址

汇丰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位于今道里区兆麟街37号(兆麟街与田地街交汇处东北角),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是一栋以古典主义风格为主的折中主义4层建筑,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呈L形,主入口设在转角处,设有转门,和侧墙托起的高大双柱廊别具一格,灰色的墙体在精美铁艺阳台的点缀下,显示着它庄重、典雅,为哈尔滨的建筑精品。

1923年,汇丰银行哈尔滨分行始建办公大楼,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夕,该分行关闭。解放后,这里曾作为哈尔滨市总工会、哈尔滨市教育委员会、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的办公楼。1988年恢复了原有金融机构的功能,中国银行滨江分行迁到此楼,现为中国银行兆麟支行址。
花园街
花园小学校 德国领事馆旧址

从阿什河街走近这栋建筑,这是一个二楼带半地下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楼房,为市三类保护建筑。严谨与低调,毫不张扬。铁栅栏内的建筑正面呈现出不对称的造型,

在房子邻街的一侧,墙体呈现弧形,而在另一侧却是多边型的墙体,两种造型相得益彰。在二楼中间弧线型的阳台造型独特雅致。临阿什河街的侧面楼体用爱奥尼壁柱强调了门口和长窗造型,美观大方。
省机关第一幼儿园 葡萄牙领事馆旧址

去年初来哈尔滨的时候,也有经过这座葡萄牙领事馆旧址。从旧照片中可以看到,早期是座灰色的建筑,也许改成幼儿园之后被刷上这种黄绿色吧?感觉有点儿怪。

1912年,前文曾提到的著名犹太商人列昂季•斯基德尔斯基在这里建了这栋私人宅邸。该建筑为砖木结构,造型精美,花纹流畅,为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1921年1月13日,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成立后,年约20余岁的波兰籍犹太人斯基德尔斯基(Solomen L.Skidelsky),汉名谢结斯)依靠贿买,被任命为驻哈尔滨葡萄牙领事,馆址就设在这里,1941年11月30日时仍在任。1923年穆棱煤矿公司开办后,总公司也设在这里。

日本战败后,苏军攻入哈尔滨,葡萄牙领事馆关闭。斯基德尔斯基与其他一些主要白俄领袖被苏军逮捕,解回苏联,被关入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集中营,死在那里。现在此处是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幼儿园。
尚志大街
尚志大街

尚志大街,原名新城大街。这条和中央大街并行的街道,上世纪初也是繁华的商业大街。1927年,这条街已经开通有轨电车。从这里乘车可到达道外和南岗。
哈尔滨第一中学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主校位于[urlshi]哈尔滨市道里区,是建于1912年的百年名校。

其前身是哈尔滨鲁人同乡会创办的 “鲁人旅哈学校”,是当时中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最早的高级中学。

校舍为典雅庄重的欧式建筑。

虽然有部分是后面新建的校舍,不过整个建筑风格都是统一的。
日升恒绸缎庄旧址

日升恒是哈尔滨著名的呢绒绸布店,创建于1918年,经理纪人仲,以批发呢绒、绸缎、布匹为主,同时经营大小五金。日伪时期经济陷入困境,将临十四道街拐角正门出租给一家药铺-济生堂。该药铺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1975年改为“保康药店”,现称“中华大药房”。该建筑尚志大街一侧的日升恒绸缎庄解放后公私合营,继续经营纺织品。现已倒闭铺面出租。
伪满通信株式会社旧址

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哈尔滨管理局(哈尔滨中央电报电话局),旧址位于道里区尚志大街53号,尚志大街与透笼街交汇处。三层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5143平方米,由日本人于1937年建成,近代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现为中国联通尚志营业厅,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
巴斯拉斯旅馆

在尚志大街和西十三道街交汇处的西南角有一座L型三层楼。在历史上它实际上一分为二:临尚志大街部分是原麦加利银行,临西十三道街部分是原巴拉斯旅馆。两部分建筑在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原麦加利银行属新艺术运动风格,它的方形壁柱是直通上去的,爱奥尼柱头更具有立体感,并有松果状装饰垂花。巴拉斯旅馆属折衷主义风格,它的方形壁柱上是分段的凸出拉毛装饰带,爱奥尼柱头较扁平,并在二层窗楣上做了连接两柱间的拱型装饰。值得一提的是,本建筑临尚志大街部分楼顶原有一个半圆形山花,二层窗户原有弧形窗额。而现在,楼顶的山花不见了,二层窗户的弧形窗额只剩北侧的了。这麦加利银行便在大名鼎鼎的渣打银行,只是在国内翻译的不一样。一家银行拥有两个中文名。
( 本文作者 : 笑飞雪广州 )
作者: zoubalvxing    时间: 2019-5-15 00:24

必须给个赞

作者: 龙骨一体    时间: 2019-5-15 01:15
哈尔滨、亚布力、牡丹江、镜泊湖、都去过了

作者: 天美居家    时间: 2019-5-15 02:20
欣赏精彩分享~

作者: lautn    时间: 2019-5-15 03:47

夏天东北也不赖

作者: grey_eyes    时间: 2019-5-15 05:14
欣赏不错~~~~~~

作者: 四轮色驴    时间: 2019-5-15 06:05

摄影精彩,文字也不错

作者: 满洲狼    时间: 2019-5-15 07:42
支持楼主亲近自然

作者: 骊鬓    时间: 2019-5-15 08:07
赏美图,定计划,到时请你给攻略。

作者: 早起一天    时间: 2019-5-15 09: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笑飞雪广州    时间: 2019-5-15 10:51
契斯恰科夫茶庄
哈尔滨尚志大街128号坐落在尚志大街与西十三道街交口,是一栋优美的俄罗斯风格木屋。米黄色的墙体,墨绿色大大的洋葱头屋顶,屋檐下和门窗上装饰着层层叠叠的木质雕花,流露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风情。它坐落在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区,面对着熙来攘往的新一百、麦凯乐商厦,遥遥远望着宏伟的圣索非亚教堂。它安静得像一首小诗,却也有动人的故事。

哈尔滨尚志大街128号坐落在尚志大街与西十三道街交口,是一栋优美的俄罗斯风格木屋。米黄色的墙体,墨绿色大大的洋葱头屋顶,屋檐下和门窗上装饰着层层叠叠的木质雕花,流露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不过我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发现,南侧的一个窗口被砌上了砖。这是大家极不愿看到的。

这座小木屋有着值得铭记的过往,它曾是哈尔滨的中国茶叶贸易中心。它的主人是契斯恰科夫。这就是我前文提到的红军街124号主人的总店。契斯恰科夫曾在圣索菲亚教堂翻建时,捐赠了60万的银卢布。教堂的南侧,也曾有一块汉白玉的标志牌刻下了他的名字和捐款的数额。现在,他曾捐建的大教堂已成了哈尔滨标志性的旅游景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说圣索菲亚教堂是一部交响乐,那么与它遥相呼应的这座集历史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于一身的木屋就似一首小夜曲,倾诉着一个城市的人文记忆和一段时光的甜蜜与忧伤。
欧罗巴宾馆

欧罗巴宾馆坐落在尚志大街与西十道街交汇处,始建于1934年,这座欧陆风情的大楼曾是俄国人经营的一家旅馆,1937年,着名女作家萧红和其丈夫萧军曾居住于此。
真美照相馆

这家真美照相馆据说是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是当时道里区最大的照相馆。所在的房子建于1934年,是砖棍结构的现代建筑。
火车站北广场
哈尔滨站

由于哈尔滨的特殊历史原因,火车站必然是个重要的地方。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原本的站舍远远跟不上需求。只能拆掉重建。原先那个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火车站建筑早已成为哈尔滨的标志之一。即使拆除重建,造型依然是仿照原本的那个经典设计。
圣·伊维尔教堂

在人来人往的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边上有一座刚被修缮一新的洋葱头教堂。偶尔会有过往的游客好奇地停下脚步驻足观望。但远不像圣索菲亚那般引人注目,不远万里也专门为它而去。

这座圣·伊维尔教堂由德尼索夫设计,为雅罗斯拉夫(波)式球型尖塔教堂,砖混结构,折衷主义风格,希腊十字式格局。有主次3个祭坛、5个圆屋顶,主入口位于西侧,对面有圣坛,上方有钟楼。教堂内圣所按德尼索夫技师的图案,由守备队中雕刻师施工,圣像在俄国切尔尼哥夫市制成,其他圣像在守备队副队长米哈依劳夫大尉及画家吉敏指导下,由40名士兵画制,维也尔斯卡亚圣母像由主教乌拉得衣米尔奉献,中央祭坛大圣像为画家尼西里也夫画的基督复活图;第二个祭坛墙壁挂着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

这座始建于1907年6月9日,1908年落成的教堂,和圣索菲亚教堂一样,也是一座随军教堂。由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切切雅可夫中将及下属军官、士兵捐款修建。

教堂建成后,曾为镇压中国义和团死去的俄国官兵及1904年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将士进行祈祷,并将这些阵亡将士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阵亡者名字刻在教堂墙壁上。1927年,主教季米特里和基辅音乐学院自由艺术家芭拉诺娃波波娃在教堂创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和声音等课程,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材。

建国之后,教堂一直作为哈市服装三厂的一个车间,破环严重,主体之上的五个白色的葱头状的穹顶均被打掉,并且在教堂的外部加建了混凝土的室外楼梯。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的五个“洋葱头”圆顶被拔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但已残破不堪,曾经被困在破棚厦的包围中,被当做仓库使用。如今终于被修缮一新,马上就要重新对公众开发。不过原本洋葱头顶上的十字架不知为何被改成避雷针一样的尖顶。让人看见啼笑皆非。难道专家们都不看老照片的吗?

特地百度一张老照片对比一下顶上的造型。突然感觉整个比例都不对了。
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

圣·伊维尔教堂是哈尔滨唯一保留了附属建筑的教堂。在其西北面数十米处,有一座保存完好,细节丰富的附属孤儿院。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它们的关系。下次经过哈尔滨火车站,可以留意一下这两栋建筑哦。

这间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平房,它是教堂的附属孤儿院,建于1943年6月19日,名为“亚斯利孤儿院”。最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宽约3米,高3米,倒心形。由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画面左边是一位侧身站立、挎篮子的俄罗斯妇女,身穿及膝裙子,上棕下蓝,腿上是白色长袜。右边是一只狗,长尾下垂。女子身后绿树环绕,一条小路伸向树林深处,不远处有一座木屋,后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及淡青色的天空。

一周的黑龙江之旅眨眼就结束了。这又是一趟意犹未尽的旅程。再次感谢去哪儿攻略和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我这次旅行的支持。希望不久将来,可以在冬季再进行一次黑龙江之旅。

如果你已经沉浸在哈尔滨的老建筑之中,不妨看看我的另一篇游记:

《踏着城市的脉搏漫步哈尔滨,听老建筑讲那过去的故事。》

http://www.8264.com/youji/5405347.html
( 本文作者 : 笑飞雪广州 )


作者: zoubalvxing    时间: 2019-5-15 12:16

必须给个赞

作者: 龙骨一体    时间: 2019-5-15 13:44
哈尔滨、亚布力、牡丹江、镜泊湖、都去过了

作者: 天美居家    时间: 2019-5-15 15:11
欣赏精彩分享~

作者: lautn    时间: 2019-5-15 16:24

夏天东北也不赖

作者: grey_eyes    时间: 2019-5-15 16:38
欣赏不错~~~~~~

作者: 四轮色驴    时间: 2019-5-15 17:01

摄影精彩,文字也不错

作者: 满洲狼    时间: 2019-5-15 18:06
支持楼主亲近自然

作者: 骊鬓    时间: 2019-5-15 19:31
赏美图,定计划,到时请你给攻略。

作者: 早起一天    时间: 2019-5-15 20: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https://www.tuhuw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